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三国演义》的“碣石”在何处?

2016-7-10 10:50|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875| 评论: 0|原作者: 董宝瑞

摘要: 去年秋天,收到友人寄来的一册济南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禹贡碣石山》。这本由无棣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旨在宣传坐落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境的马谷山为《尚书·禹贡》记载的“碣石”的文集,在其卷首位置豁然醒目地印 ...

去年秋天,收到友人寄来的一册济南出版社20028月出版的《禹贡碣石山》。这本由无棣县委宣传部组织编写,旨在宣传坐落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境的马谷山为《尚书·禹贡》记载的“碣石”的文集,在其卷首位置豁然醒目地印有一张《三国演义地图》。何以如此?原来,这幅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书中的《三国演义地图》,把“碣石”作为“要地”标在了马谷山的位置。正因如此,《禹贡碣石山》一书的编者对其极为看重,显然是将其视为“无棣碣石”成说的一个非常“权威”的依据了。

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所附《三国演义地图》把“碣石”标在马谷山位置一事,一些无棣人士津津乐道,一再强调其指向性如何如何显要。近六七年来写出不少侈谈“碣石”文章的刘玉文,在写强说曹操“东临”的“碣石”是马谷山的《曹操何处“观沧海”》(《禹贡碣石山》第135-138页)时说:“从50年代起到2000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教育部《中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为目的出版的《三国演义》在其所附的《三国演义地图》上,都以‘要地’符号将今无棣马谷山标为‘碣石’,而在其他地方包括右北平、辽西的辖区内却没有‘碣石’的名称标注。……《三国演义地图》的绘制者,肯定读过曹操的‘观沧海’诗,也肯定会知道当今河北昌黎县有块旅游胜地叫碣石山。也必定了解曹操北征乌桓这一历史事实,但是为什么没有在曹操北征的进军途中或班师路上的某处标出‘碣石’,却准确地标明无棣马谷山为碣石呢? 其原因有二:一是地图的绘制者认定,古黄河入海口处的无棣马谷山就是《禹贡》碣石;二是地图的绘制者确认曹操所‘东临’的‘碣石’,正是今天无棣马谷山。”就此,他在文章中斩钉截铁地宣布:“无棣马谷山乃曹孟德观沧海处已是千真万确,《禹贡》碣石在无棣自然名正言顺。”《禹贡碣石山》一书的执行副主编徐景江在其《曹操东临之碣石在山东省无棣县》一文中说:“《三国演义》虽是小说,所叙不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小说中没有提到‘碣石’,《三国志》中也未提到‘碣石’,在大多数书籍都注释曹操东临的‘碣石’是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的大背景下,而‘三国演义地图’将‘碣石’标在了山东无棣县省马谷山的位置,看来也是值得我们重新研究的。”作为《禹贡碣石山》一书的主编,郭云鹰于2006330在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讲《名山碣石考》时,亦云:“《三国演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写成的‘历史故事’。在多数书籍都注释曹操东临的‘碣石’是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的情景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其所附‘三国演义地图’却将‘碣石’标注在山东省无棣县,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此图是出于三国时期曹的军事地图。因此将碣石以‘要地’标出。”无棣还有人把这幅《三国演义地图》在网络广泛张贴,并贴到昌黎之窗论坛,云:“碣石怎么跑到山东去了?”好像找到了这幅地图,古碣石山就笃定“落户”到无棣县境,那座俗称“大山”,位于无棣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63.4,占地约0.39平方公里,秦汉时距海较近,今距海已达25公里的马谷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碣石山,并且是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观海胜地碣石山似的了。

那么,《三国演义》一书究竟提没有提到“碣石”?倘若提到“碣石”,这个“碣石”究竟在哪里?是不是指的就是今无棣县境的那座孤零零的又低又矮的马谷山呢?近来,笔者查阅了一下《三国演义》,发现事情的真相竟然颇具滑稽色彩。事实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提到了“碣石”,但他提到的“碣石”,是在今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地带虚拟的一个军事要地,根本不是指的今无棣县境的马谷山。

《禹贡碣石山》一书的执行副主编徐景江说《三国演义》“没有提到‘碣石’”,是他看书根本没有看全,以为《三国演义》在写曹操北征乌桓时没有提到其班师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段诗话,就认为《三国演义》全书根本“没有提到‘碣石’”;其实,《三国演义》提到“碣石”了,只是没有在写曹操北征乌桓时提及,而是在写袁术兵分七路征徐州时提及。不然,《三国演义地图》是不会凭空标注一个“要地”的。查阅《三国演义》,不难找到,罗贯中是在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写到“碣石”的。书中在写割据扬州的军阀袁术在淮南以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僭称帝号后,“因命使催取吕布之女为东宫妃,却闻布已将韩胤解赴许都,为曹操所斩”,立即大怒,“遂拜张勋为大将军,统领大军二十余万,分七路征徐州”,并“自引军三万,使李丰、梁刚、乐就为催进使,接应七路之兵”;而“吕布使人探听得张勋一军从大路径取徐州,桥蕤一军取小沛,陈纪一军取沂都,雷薄一军取琅琊,陈兰一军取碣石,韩暹一军取下邳,杨奉一军取浚山:七路军马,日行五十里,于路劫掠将来”,“乃急召众谋士商议”抗击之策;经商议,吕布“乃分兵五路,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结果,吕布得胜,袁术军败而回淮南。

 这是在说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征讨董卓时的十八镇诸侯之首、割据扬州而自称皇帝的袁术,得知刚刚占据徐州的吕布毁了他儿子的婚约,大怒之下,统领大军20多万,分七路向徐州进攻而遭到大败的故事。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袁术确实曾分七道攻下邳,但没有说明是哪七路,如何分兵。而《三国演义》要描述这次战役,就不能简单地只说“袁术分兵七路”进攻吕布,必须说明这七路兵的攻击地点了。为此,罗贯中编造了七个地点,分别是徐州、下邳、小沛、琅琊、沂都、碣石、浚山。从实地情况看,有几个地点比较确切,而有几个地点显然是完全编造的了。对此,研究《三国演义》的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文业在其专论《〈三国演义〉地理错误研究》中指出:“第一个错误出现在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袁术七路进攻的主要目标当然是被吕布所占据的下邳、小沛、徐州三地。但为清楚地说明这七路兵,除这三个地点外,作者还必须另外增加四个地点。由于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结果错误地加入了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下邳、小沛、徐州:当时确实为吕布所占,这三个地点在《三国演义》中故事很多,方位没有大问题。”“琅琊:按照历史地理,其在下邳、小沛、徐州三个地点东北方向数百里。但作者错误认为琅琊在徐州附近,说明作者不清楚琅琊的具体地理位置。沂都:东汉、三国时期无‘沂都’。但东汉时期徐州琅琊郡有临沂县,在琅琊西北方向不远。《三国演义》中几次将琅琊、沂都连在一起。这都说明作者认为沂都在琅琊附近,因此‘沂都’可能就是临沂。浚山:东汉、三国时期无‘浚山’。可能是浚水附近之山,浚水源出今山东费县,于临沂汇于沂河。由此可见,沂都、浚山都在琅琊、临沂附近。碣石: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中提到‘碣石’。但这里曹操所到的碣石在河北,而袁术七路下徐州不可能进攻到河北。在山东出现‘碣石’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山东地理不熟悉,无法再编造出第七个地名,只好‘明知故犯’,将碣石从河北移到山东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了解河北和山东的地理,误以为河北的碣石就在山东。无论哪个原因,都说明作者不了解山东地理。”文章又说:“将以上七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画出地图,就可以发现,袁术从淮南寿春进攻吕布据守的下邳、小沛、徐州,是从西南向东北进攻。下邳、小沛、徐州为一线,而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点均在下邳、小沛、徐州背后的东北数百里以外。也就是说,袁军不可能越过下邳、小沛、徐州一线,去进攻三地背后的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地理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错误认为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地就在徐州附近,明显是搞错了琅琊等地的地理位置。”“第二个错误在于,上述七路目标地点的相对位置,与《三国演义》仔细描述的袁术进军明显矛盾。根据《三国演义》索描述的袁术进军排列,这几个目标城市从左(西)到右(东)的排列位置为:下邳、小沛、徐州。也就是说,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小沛在下邳和徐州之间,但实际是徐州(彭城)在小沛和下邳之间。因此《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这三个地点的相对位置也是错误的。”“造成以上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作者完全不熟悉这一带的山东地理,对徐州、下邳、小沛比较熟悉,对徐州以北的地理不熟悉。为符合‘七路下徐州’,作者只好编造出‘沂都、浚山、碣石’三个地名。其中‘沂都、浚山’两个地名可能是从‘临沂、浚县’演化而来。而‘碣石’可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将河北的碣石搬到了山东来。”

周文业先生在《〈三国演义〉地理错误研究》一文中对《三国演义》出现的“碣石”等“编造”地名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毋庸讳言,《三国演义》在地理描述总体上基本是正确的,其虽为历史小说,但作者罗贯中在地理上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写的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地理方位并没有错误,发生错误的地理只是少数。为此,周文业先生认为:“和历史虚实问题的‘七实三虚’一样,《三国演义》的地理也基本是‘七实三虚’。”同时,他又认为:“《三国演义》在某些方面的地理错误也很严重。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缺乏历史地理知识,也没有今天这样很详细的地图,要作者对《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各个地点的地理都很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创作中遇到地理问题,只有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根据各种文献,二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见闻。这两种手段都有局限性,当时地理文献缺乏,作者又无法游历全部地点再创作。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发生各种地理错误就不足为奇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今人面对《三国演义》在写作中出现的地理错误,理应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能再误“虚”为“实”,把600年前罗贯中写错的地名当成正确的看待,找不到就硬按一个。

实际上,《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仅仅记载的是袁术兵分七道攻下邳,并未说有哪七路。东汉时的徐州刺史部主要分布在苏北和鲁东南地区,辖有广陵郡(广陵为今江苏省扬州市)、下邳国(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之南)、彭城国(彭城为今江苏省徐州市)、东海郡(郡治县为今山东省郯城)和琅琊国(治开阳,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而与邳国、彭城国紧邻的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省淮北市东偏南)属于豫州刺史部,小沛(即沛县)在沛国北部,靠近微山湖。显然,割据淮南、淮北的两军交战地点主要在今徐州一带,大致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的战场范围,是无以扯到鲁东南的沂蒙山一带的,罗贯中为凑“七路”,在下邳、小沛、徐州一线背后的东北数百里以外,编造了琅琊、沂都、碣石、浚山四个地点,其中琅琊、沂都、浚山,围绕的都是如今的临沂一带,虚拟的“碣石”亦当在那一地区,琅琊、沂都、浚山在当地还能找到点影儿,“碣石”却几乎连影子也没有一点,很显然,是在借河北的名地以凑之了。那么,罗贯中编造的“碣石”的心理位置在哪里呢?从罗贯中例举的地名分析,是怎么跑也跑不出如今的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一带的黄海西岸地区的。退一步说,即便那一带(或淮北,或鲁东南)果真有一个“碣石”,也与《禹贡》记载的与“太行、恒山”等大山脉络相连,可作贡道遵海入河导航标志的“碣石”风马牛不相及,更与曹操北征乌桓班师而归“东临”的“碣石”没有什么干系,仅仅是一个亦名“碣石”之地而已。很明显,《三国演义》在第七回两次提到的“碣石”,完全是罗贯中在不明晰鲁东南地理的情况下,虚拟的一个地名,而且是设想的是在徐州一带的一个虚拟的地名;这个“碣石”,根本不可能是指远在河北的曹操“东临”的“碣石”(即昌黎碣石山),亦根本不可能是指离其地也很远的时在冀州与青州交界地带的马谷山(马谷山在秦汉时名无棣山,魏晋时名盐山,后来称马谷山、大山,在历史上从未叫过碣石山,仅顾炎武等疑其为《禹贡》记载的“碣石”而已)。人民文学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以作家出版社初版《三国演义》为基础重加整理的《三国演义》,之所以在绘制帮助读者阅读的《三国演义地图》时,把此“碣石”标绘在马谷山的位置,并不是“地图的绘制者认定,古黄河入海口处的无棣马谷山就是《禹贡》碣石”(马谷山也根本不在“古黄河入海口处”,而是在其南不近的一个地方),也不是“地图的绘制者确认曹操所‘东临’的‘碣石’,正是今天无棣马谷山”(地图绘制的根本不是曹操“东临”的“碣石”),更不是什么“此图是出于三国时期曹的军事地图”(不知何处有“三国时期曹的军事地图”),究其原因,只有一种可能,即地图的绘制者因在江苏、山东交界一带根本找不到一个叫“碣石”的地方,便根据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马谷山”条注有“顾炎武《肇域记》以为即古之碣石山”,将“碣石”标注在马谷山了;其实,地图的绘制者根本没有细细琢磨,这个“碣石”——马谷山,离袁术大战吕布的徐州战场是不是太远了些,这样标绘是不是有点乱点鸳鸯谱。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三国演义》,仅仅是保留着这张“旧图”而已,这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在19571月号《诗刊》发表以后,“大多数书籍都注释曹操东临的‘碣石’是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的大背景”,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知,作为允许艺术虚构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是在写袁术跟吕布在徐州交战时,编造了吕布军队把守的一个军事地点的名称“碣石”,这个“碣石”在作者的想像中,应当是徐州附近一个地方,或山,或关隘。而这样的一个“碣石”,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在50年前出版的《三国演义》的《三国演义地图》绘制者出了个难题,因在徐州一带找不到这样一个“碣石”,便根据顾炎武《肇域记》以为马谷山即古之碣石山的说法,把它标到了离徐州战场有七八百里地的今山东省无棣县一带(马谷山在徐州市北略偏东410多公里处)。多年来,这样的标绘没人以之为意。时至20007月,一心想把马谷山打造成“《禹贡》碣石山”,在马谷山搞“碣石山”旅游的无棣人士,从网络搜索到诸多出版物中这幅唯一把“碣石”标在马谷山位置的《三国演义》地图,如获至宝,以为找到了马谷山是碣石山的最好证据。随之,有人以此为主要依据,凭空穿凿,把曹操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秋九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地点——今河北省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搬”到了今无棣县境的马谷山,并不顾史书的明确记载,硬说曹操是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秋八月率大军由邺城“东讨海贼管承,至淳于”(淳于故址今山东省安丘市一带)时绕个大弯登无棣马谷山之事;不仅如此,明明是自己在那里偷梁换柱、生拉硬拽,却愣说诸多史家认定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北征乌桓班师之时之事是“牵强附会”、“妄自穿凿”。如今,《三国演义》一书提到的“碣石”真相大白,笔者不知这等无棣人士又再怎样强说什么“无棣马谷山乃曹孟德观沧海处已是千真万确,《禹贡》碣石在无棣自然名正言顺”了!

 

200724于碣阳书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3-28 21:28 , Processed in 0.1007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