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一节,写到“水镜先生”司马徽第二次与刘备见面时,以极高的评价再次推荐诸葛亮,并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这四位密友,除徐庶作为诸葛亮的重要陪衬,率先亮相,显示奇才,然后“走马荐诸葛”之外,其他三人也都在刘备一顾茅庐、二顾茅庐时陆续出场。而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以后,除了徐庶在火烧赤壁前夕用计前往散关,避免了玉石俱焚之祸外(见第48回),其他三人再也没有露面,成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角色。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的那句话原本出自史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云:“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裴松之注引《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罗贯中将这两条记载信手拈来,加以综合,由司马徽口中说出,显得特别郑重其事,并顺理成章地让这四人从不同的侧面来衬托诸葛亮的高雅不凡。而在诸葛亮出山以后,他们在艺术上的使命已经完成,罗贯中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花费笔墨去交代其结局了。不过,好奇的读者却还是想了解一下:孔明的这几位好友的结局究竟如何? 先说徐庶。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征荆州时,刘琮不战而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可见历史上的徐庶是因老母被曹操俘虏而不得不离开刘备的。裴松之注引《魏略》云:“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此处的“单”读音为dan(丹),“单家”意为“孤寒人家”,也就是说,不是豪门大姓。《三国演义》第36回说他“为因逃难,更名单福。”不知是作者误解了“单”字的含义,还是有意为之。徐庶“少好任侠击剑”,在逃难中才决心“折节学问,始诣精舍……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按:字广元)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他归附曹操后,未见有什么大的作为,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年号,220-226),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三国时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第四品,御史中丞亦为第四品,地位接近九卿(第三品),在朝廷中属于第二等级的官员,显然不及第一等级的丞相(相国)、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魏略》还说,太和年间(魏明帝曹睿年号,227-233),徐庶还在世,“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今犹存焉。” 再说石广元。上文已经提到,他名韬,字广元。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后,他与徐庶一起来到北方,“至黄初中,韬历仕郡守、典农校尉”。郡守即太守,三国时秩二千石,第五品;典农校尉则秩比二千石,第六品。这就是说,石广元的官位略低于徐庶。《魏略》又云:“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看来,诸葛亮很为这两位老朋友未受重用而不平。由此还可得知,石广元的卒年也应在太和年间之后。 再看孟公威。他本名建,字公威。据《三国志••魏书•温恢传》:“恢卒后,汝南孟建为凉州刺史,有治名,官至征东将军。”裴注引《魏略》云:“建字公威,少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答司马宣王(按:指司马懿)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这就是说,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时,孟公威仍在世,诸葛亮还曾托人转达对他的问候。他所担任的刺史,三国时秩二千石,第五品;征东将军,秩二千石,第二品。看来,孟公威的官运比徐庶、石广元都好一点, 最后是崔州平。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崔氏谱》:“州平,太尉烈子,钧之弟也。”崔烈(?-192),东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曾被誉为“冀州名士”,历位郡守、九卿;灵帝时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官职,从此声誉一落千丈,连其子崔钧都为此感到羞愧,对他说:“论者嫌其铜臭。”(《后汉书•崔骃传》附《崔烈传》)后迁太尉。初平三年(192),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攻入长安,时任城门校尉的崔烈因抵御乱兵被杀(《三国演义》第9回写到),总算是为东汉王朝尽忠而死。崔州平大概是深刻吸取了其父的教训,决心摆脱官场,恬淡隐居;即使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归附曹操之后,他仍然高卧于山林。此后,史籍中没有留下他的一点痕迹,竟然不知所终。他胸襟高旷,慧眼识人。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传》)诸葛亮对他正直耿介的人品非常佩服,多年以后还深情地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诸葛亮集•又与群下教》)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这四位好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才。诸葛亮与他们结为知己,堪称“人以群分”的优秀典范。 有趣的是,当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交好时,曾“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果然,石广元后来官至郡守,孟公威曾任刺史,徐庶的官职也与他们差不多;而诸葛亮则大展雄才,成为一代贤相,千秋楷模。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对天下大势具有万世不及的英明预见,而且对自己和好友的人生道路也具有惊人的远见卓识。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9 10:51 , Processed in 0.1482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