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云正传为什么会那么短? 人的一生那么长,岂是区区几段文字所能囊括殆尽的?作为大将的赵云,其传篇幅之短更让人不可思议,究其原因,不排除以下可能:一、蜀国无史官,史料匮乏,资料完全凭陈寿一人搜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特别是陈寿立传时与赵云去世相隔四五十年,许多资料和事迹失传也属自然之理,在此情况下陈寿很大程度上得依赖百官和百姓的称述,也许正是依据这些称述,陈寿才将关张马黄赵并列。二、陈寿的父辈与赵云有过节,故将其事迹匆匆略过。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并非毫无可能。《吴书》就没有首任丞相孙邵的传记,后人皆怪之,据说便是因为其与张温不和,张温一党的史官不记之故。(《孙权传》中《志林》曰:吴之创基,邵为首相,史无其传,窃常怪之。尝问刘声叔。声叔,博物君子也,云:“推其名位,自应立传。项峻、丁孚时,已有注记。此云与张惠恕不能。后韦氏作史,盖惠恕之党,故不见书。”) 赵云正传字数虽少,但加上《云别传》的字数,已与《关羽传》相差无几。而《云别传》作为民间史料,其可信度并不一定会低于官修史,反而可能是对正史的极好质疑或补充(关于民间史料与官方史料哪个更真实,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多讨论)。因为普通老百姓对人物的认同或否定,反而可能比替当朝统治阶级捉刀代笔的史官所作的官修史更客观和真实。按《云别传》所载,赵云毫无疑问是一位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虎将,且其政治远见和战略判断是其他四虎所不能及(具体请看《云别传》,这也许正是使他位列五虎将的另一重要原因。 先看几处史料。 这几段相印证,足见赵云本领。 “弃妻子南走”,表明刘备已然放弃了家室,其妻小也必被抛之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后面,而《三国志—先主传》载:“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长阪。”在曹公穷追不舍的情况下,极大的可能是刘备的家室与百姓已经一起被曹操大军冲散没入军中,即使未没入军中,也差不多了。接着,在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亡途中,张飞停了下来“将二十骑拒后”,并喊出了“身是张益德,可来共决死”的历史名言,此时,张飞已然与曹军正面接触。请注意,这个时候刘备妻小在哪里?很显然,肯定在张飞之后,也就是说在曹军那边或者曹军所过之处。只因为“精骑五千”的注意力在刘备身上,其妻小才得以保全,但是这时他们便毫无疑问的是与百姓没入曹军中了。而赵云要去救后主和主母,必定要穿过“精骑五千”的防线。(这里有一个悬念:为何赵云会去而复返?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原因,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赵云带上刘备身边所有的兵力“数十骑”,与曹兵的“精骑五千”相抗,其众寡之分也太过悬殊。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从这几个简略而关键的字眼也能够读出当年长阪一役的艰险和赵云的勇猛。一面与“精骑五千”周旋,一面抱着个累赘,同时还要保护一个手无寸铁的妇女,但后主和主母最终安然无恙,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试想,这样的本事几人能有?这种大功又有几人能立? 史书对此过程之艰辛虽没有记载,“七进七出”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一过程被罗贯中浓墨重彩的写上一笔,恰恰是补全了这段历史,怎么能叫“虚构、夸张” ? 功莫大于救驾。保护未来的国君安然无恙这本身就是天大的功劳。但是在很多人眼中,比起阵斩敌将、功城略地,这种大功好象很上不了台面、很不值一提、很不光彩似的。要知道,城池可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但是准主公没了还能再生么?也许一项轰轰烈烈的事业就这样终结了(刘备年近半百才有了这么个独子,而且正遭曹操追杀,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即使活下来能不能再有儿子还是个问号呢)。 只可惜后主后来是个“白痴”(很多人习惯这样说)。但是能因此否认赵云的大功吗?事后的风凉话大家都会说。按照这种人的逻辑,如果后主后来为千古明君,最终光复了汉室,那么兴汉第一功臣不就是赵云了?这些都与赵云无关,他不可能也无须在万军之中凶险之地作出预测,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主公,救驾都是第一大功。 刘备入蜀前,赵云辉煌战绩也很多。如下: 其在荆州封拜的官职为:牙门将军(五品)、偏将军(五品),领桂阳太守,这是作为州牧的刘备所能给赵云的最大官职。而同时期关羽的官职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五品),与赵云同等级别;张飞的官职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品级不详),又与赵云级别相当。由此可见,赵云其实权(都是太守)在刘备入蜀前是与关张并重的,由于关羽曾为汉寿亭侯(曹操所表)、张飞为新亭侯(刘备所表),故只能排在关张之后。 《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五军是对中央军的划分,而中央军是相对于地方军而言的。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外军负责征战杀伐;中军负责宿卫皇宫、拱卫京畿。不过由于汉末三国战事频仍,中军常常四出征伐,与前代禁军相比,任务重的多。 据《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至于中军的统帅,在曹魏方面,为中护军(或中领军)(汉武帝时中护军属大司马,自曹操始先后以中护军、中领军为中军统帅)。蜀汉方面,刘备以汉室正统自居,多沿汉官制,不肯抄袭曹操,不以中护军为中军统帅实属自然之理。但刘备自创了翊军将军一职,这似乎是为赵云量身定做的。翊,卫也;将军,乃一军之首,翊军将军正应是蜀国的中军统领。由此可见,翊军将军与中护军虽名不同,职能则完全相同,后来的建兴元年赵云被刘禅封为中护军,也是赵云领中军的明证。所以,刘备时应该是分别以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翊军将军作为五军统帅,关张马黄赵分别居之。陈寿将五人归为一类并列立传,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该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赵云的角色是掌内事,是禁军统领,这一职务非亲信心腹智勇足备之人不能胜任,所谓“翊军将军”、“中护军”就是这种职务。赵云之所以没有留下斩将夺关的辉煌战绩,是因为中军与外军的分工不同。赵云的职责在禁卫而不在临阵破敌,重防御而不可主动出击,他很少有机会像关张马黄那样统领大兵与敌正面交锋(入蜀以后后主以前),因为领袖安全才是第一要务,擅自进攻反而是失职行为。从这个角度再看赵云的事迹,作为中军统帅他做得非常出色,正如关张马黄作为外军统帅甚称其职一样,赵云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功劳卓著无可挑剔,切不可因为其工作性质不同就歧视于他。蜀国中央军有此五人作为统帅,正得其人,“五虎将”之称非虚也。 其实,刘备入蜀前,赵云辉煌战绩也很多(见前文)。刘备定蜀后,特别是自立为汉中王后,局势相对稳定,必须建立一支相对专业的宿卫亲军,拱卫成都,于是虑事周全、智勇双全,深得刘备信任的赵云便成为首选,从此,赵云便结束在外表现的机会,直到刘备死后主立,才让他兼领内外。 有人认为,赵云没有独立统兵做战的经历,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这实在是误论。平荆州前的例子我就不再举了,前文有。单看平荆州后的例子,以《三国志—赵云传》为据: “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在这里,赵云与数倍于己的魏名将曹真的军队相抗而“不至大败”,实在难能可贵!其“敛众固守”与于禁御张绣时的“讨暴坚垒”(关于这个词的含义,我在《为赵云正名》一帖中与一位朋友做过探讨)颇为类似,其临阵之镇静丝毫不逊于于禁,据此赵云名将之风又见一斑。 另外,“中护军”、 “镇军将军”皆一军之首,非能独当一面者莫可胜任;“征南”、“镇东”皆一方之柱石,又怎能说未独当一面? 先主时,“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三国志—赵云传》)同时期的魏延在刘备自立汉中王时直接从五品的“牙门将军”升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后主时,“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三国志—赵云传》)同时期魏延的官职为镇北将军、都亭侯,与赵云官职相当,不同之处是魏延的镇北将军在先主即位时封拜,比赵云获镇东将军要早至少三年。这种官职上的差异往往被很多人拿来作为赵云不如魏延的重要论据。 我认为,魏延虽也是一员猛将,其猛足可与五虎并称,其官职也不可为不大,但不宜对其作过高评价。先前,刘备封他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并不能说明他就取得了汉中的统治权,以为就跟关羽一个级别了(有人是这样认为的)。刘备的意图实是让他做伐魏先锋,先在边境积蓄实力并以逸待劳。但事实上,他不是孤立的,因为阆中还有巴西太守张飞为其后盾,外有骠骑将军马超的主力作其外援。这样,汉中统治权实际上被这三人分割了。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土不可能没有战略纵深,后防线也非常重要。所以刘备把汉中通往西川的门户交张飞把守,这是轻佻果躁的魏延所不能胜任的。 魏延的镇远将军也是个杂号将军,其后所封镇北将军,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形势需要,作为一位边关大将,名号不可能不响,否则不可能在气势上对敌人产生压倒性的心理优势,这也是魏延为什么会从一个入蜀前的无名小卒(准确的说是牙门将军,似乎比同时期的赵云官职要小,见前文)提升到一个镇北将军这种显职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归总下来,魏延就是因为两点有了他在蜀国的地位:一是其勇(这一点不可否认),二是形势需要(这一点不可忽视)。 另外,我想表明一点的是:官号与其人的功劳和知名度并不绝对成正比(具体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不必为了抑赵扬魏而斤斤计较于赵云与魏延的官位比较。 从《云别传》来看,赵云是深得刘备信任的,史料如下: “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 后主即位后,云也一再受到重用,建兴元年就封了四次,是时 ,镇东将军在蜀为正二品,镇军将军在蜀也为正三品,皆为显职。 另外,横向比较,曹魏的曹休、夏侯渊、夏侯玄,孙吴的周瑜、吕蒙、陆逊,都做过护军类职务,此皆亲信之人,由此也可以推断,赵云在蜀国的地位和得到的信任非同一般。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我认为,很显然陈寿不是以所谓的“谥号”标准为依据为人分类立传,其分类的主要依据只可能是武将功劳的大小和功能的相似性再兼采其他因素综合而成。姜维之所以与蒋琬、费祎并列,不是因为他们都作过大将军,也不是因为他们都被谥,而是因为他们的功劳、职责、知名度和地位差不多。“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强挚壮猛” 、“灌、滕之徒”是说他们都有猛将之烈,“并作爪牙”正是说他们的功能相同。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陈寿将这段话放在这里,不是说因为他们先后被谥才将他们并列,而正是暗示他们的功劳相匹,功能相似,才得以先后见谥。 这里,顺便提一下:关于是因为什么性质的功劳见谥并不重要,也就是说不管是因为救阿斗,还是因为攻城略地、斩敌大将,总之是因为一个原因见谥,那就是功劳大。没必要特别强调赵云见谥是因为救阿斗。赵云即使一生只做了这样一件事,按功劳也可与关张马黄并列,也足够名垂青史了,更何况他还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何就不能与这四位同列了? 另外,有人认为,五虎将之一的席位本应是魏延的,只因魏延谋反,才让赵云填补了这一空缺。但是,想想看,陈寿有必要那么做么?如果赵云没资格与关张马黄并称,陈寿完全可以为赵云另外作传,不需要非要凑五个,四个不是也行吗?依我猜测,当时在蜀地军营或者老百姓中,很可能早已有“五虎将”的叫法,故而有此并列。 再次声明:我不是云迷,赵云的事不关我的事。我的目的是为赵云正名,并不是要抬高他,只因为太多人诋毁贬低赵云,甚至说赵云是个垃圾,觉得很冤,实在看不下去,才有了这翻牢骚。 我认为赵云位列五虎将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辱没了五虎的名声。这就是我的中心思想,我所要表达的全部。所以大家应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反驳,不应纠缠于细枝末节。 这篇文章的漏洞很多,但并不是大家所纠缠的那些边角问题,所以以前几位朋友的反驳我认为并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要完善的地方,往后我要闭门读书,为我的论点寻找新的更有力的证据。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现今的各位估计没人会比陈寿更熟悉那个时代了,如果赵云没资格位列五虎,为什么会将他与关张马黄并列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我一直的疑惑,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主要按功劳和功能再结合其他因素分的类。当然,我希望大家能得出不一样的更令人信服的结论,那才是我的荣幸。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9 23:44 , Processed in 0.1894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