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理错误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也发生了更多处重大错误,这说明作者很不熟悉河南地理。 表20 《三国演义》河南地理错误
(1)中牟陈宫义释曹操和成皋曹操杀吕伯奢 在中牟陈宫义释曹操和在成皋曹操杀吕伯奢,是《三国演义》中重大事件,但《三国演义》的描写在地理上有重大错误。曹操谋刺董卓失败后仓皇出逃,直奔故乡谯县。从地理看,应先路过成皋,到中牟,再奔谯县。而《三国演义》中却写成:曹操先到中牟,陈宫义释曹操,二人奔谯县,路过成皋,曹操杀吕伯奢。画出地图后就可以明显看出其中的地理错误。曹操从洛阳出发去谯县,是向东行。到中牟获释后,去谯县(或陈留,其父已避祸到陈留),都应该继续向东行。而《三国演义》描写,曹操与陈宫从中牟掉转180度,反向西行,走到成皋,杀吕伯奢后,再次掉转180度,向东行,到陈留。这样出现了二次莫名其妙的180度掉转,走了奇怪的“之”字。 据历史记载:“中牟曹操获释”和“成皋曹操杀吕伯奢”,本是二件事,又刚好分别记载于不同的史书。中牟曹操获释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但义释曹操的是某“亭长”,而不是陈宫,而且从历史记载分析,也不可能是陈宫。曹操“得解”后就回到陈留,未言路过成皋,更未言曹操杀吕伯奢。而曹操杀吕伯奢记载于裴松之注,转载其他史书,包括王沈的《魏书》、郭颁的《世语》和孙盛的《杂记》,但可惜这些记载中没有明确记载曹操杀吕伯奢的具体地点,也均未提到中牟曹操获释。 这个错误的原因在于,作者错误以为杀吕伯奢地点成皋是在中牟之东,导致出现地理上的错误。地理错误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作者对中牟、成皋地理缺乏了解,搞错了成皋的地理位置。
《三国演义》描写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等,但许多精彩的故事实际都是作者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十八路诸侯,只有十四路,其中公孙瓒、孔融、马腾、陶谦等四人其实没有参与讨董卓。历史上只有孙坚和曹操二路出兵与董卓作战,而《三国演义》对这二路作战的描述也有重大地理错误。 《三国演义》描写孙坚对董卓军的作战有重大地理错误。《三国演义》描写,孙坚先在汜水关战董卓军,程普杀胡轸。华雄退到关上。孙坚屯兵梁东。华雄趁夜下关偷袭孙坚,杀祖茂,大破孙坚。历史上孙坚确实进兵到梁东,大战董卓军,孙坚让祖茂换戴其帽,才得以脱身。孙坚再在阳人杀死华雄。 《三国演义》为遵从历史,写孙坚屯兵梁东,与祖茂换帽。然后,又再返回汜水关,被关羽所杀。情节上似乎没有大问题,但实际画出地图,就会发现其中有重大地理错误。《三国演义》作者的地理错误在于,作者认为孙坚屯兵的梁东就在汜水关下。但实际然梁东在汜水关西南百里以外。这是《三国演义》出现错误的原因。如果严格按照《三国演义》描写画出地图,孙坚首战获胜后,莫名其妙地退到百里之外的梁东屯兵。而华雄也从汜水关,追击到梁东,杀祖茂。又返回汜水关,被关羽所杀。
(3)汜水关和虎牢关 虎牢关,又名汜水关,这两个关口实际是一个关口。为何在《三国演义》被分为两个关呢?这是因为故事情节的需要。罗贯中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中虚构了“斩华雄”和“战吕布”两个故事,而两场战役不可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所以只好将本来的一个关口变成了两个。 (4)曹操荥阳战徐荣 《三国演义》描写曹操追击董卓,在荥阳被徐荣击败也有重大地理错误。 历史上曹操确实在荥阳被徐荣击败,但这是在董卓撤出洛阳之前。《三国演义》如实记载了“徐荣击败曹操”事件,没有改变地点,但作者搞错了荥阳和洛阳的位置,又改变了时间。这二个错误造成地理上无法解释的矛盾。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在董卓西迁之后去追击。董卓西迁行至荥阳,布置徐荣阻击曹操。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荥阳应该在洛阳之西,而实际荥阳是在洛阳之东。由于地理上无法改变这个错误,造成地图上明显的不合理。
《三国演义》嘉靖元年本中第五十四则“关云长五关斩将”中描写,关羽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立了两大功劳报答曹操,后得到刘备的书信,就挂印封金,拜书告辞,千里迢迢地去投奔刘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东岭关斩孔秀,洛阳斩孟坦、韩福,沂水关斩卞喜,荥阳斩王植,滑州黄河渡口斩秦琪。 关羽离开曹操的具体时间及所走的路线,史书上并无记载。但可以肯定,他是不会走过小说所列的那五关的。当时,曹操的大本营在今河南中部的许昌一带,袁绍控制的北方黄河渡口基本在其正北方,直线距离不过400华里左右,而且其间地势平坦,并无高山大关。关羽如从许昌出发,可谓一马平川。但关羽所过五关,地理位置非常古怪。 第一关东岭关。此关究竟位于何处,无人能够查考。为与第二关洛阳衔接,假设此关位于许昌西北方。第二关洛阳,在许昌西北二三百里处,即在东岭关的西北。关羽过东岭关后,继续向西北,直奔黄河,到洛阳。第三关沂水关。嘉靖本、黄正甫本为“沂水关”,而其他绝大多数版本均为“汜水关”。“沂水”应为“汜水”之误。关羽过洛阳后,立即折向东,经过汜水关。第四关荥阳。在汜水之东,关羽继续向东。第五关滑州、黄河渡口。滑州在汜水之东,方位不错,黄河渡口在三国时为白马,即前不久关羽斩颜良处。 据《三国志》中的《武帝纪》及《关羽传》,公元200年二月,曹操在白马、延津两战获胜后,便退守官渡,与前进到阳武一线的袁绍大军对峙,两军相持不过几十华里。就在这时,关羽逃离曹营,去袁绍军中投归刘备了。在两军相距不过几十里路的情况下,关羽怎么会自讨苦吃,向西绕上这么一个千里大圈呢? 造成这种地理失误的原因,并不是罗贯中因为缺乏实地考察,在地理方位上犯了错误,而是《三国演义》作者不得已而为之。 关羽过五关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而早期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不清楚,当时曹操已经以许昌为临时首都,而还以为曹操仍在长安。因此元代《三国志平话》里将关羽辞曹的起点写成为长安。并按照长安城外的灞陵桥,虚构了“灞陵挑袍”。这样关羽从长安出发,一路东行,过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地理完全合理,没有任何错误。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发现了关羽从长安出发是个明显的错误,就按照历史,将关羽辞曹的起点从长安改成许昌,但仍然保留了“灞陵挑袍”的故事,导致许昌的“八里桥”演变成“灞陵桥”。罗贯中虽然改变了关羽的出发地点,但由于保留了过五关的故事,而又无法改变关羽的出行路线,仍保留了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这四个关口,这样导致关羽就莫名其妙地转了一个大圈子。 现在登封市东南35公里处与禹州市交界的王村乡有“东岭关”,传说这就是关羽斩孔秀之地。这里恰是许昌到洛阳的中点,但没有任何三国遗迹。查遍各种《历史地名大词典》,均没有“东岭关”这个地名,这充分说明“东岭关”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 由“东岭关”往西北,关羽在洛阳关杀了守将孟坦、韩福,又拐了个90度大弯,东行到了汜水关,其实这里就是“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的别名,斩了卞喜。再继续东行,在荥阳杀守将王植。然后经过曾经斩颜良的滑州(白马)关,最后在黄河渡口杀了秦琪,最后渡过黄河。 这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地理错误很可能是罗贯中“明知故犯”,他明知这样描写有重大地理错误,但他舍不得放弃“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出色的故事,而从许昌向北,又无法编造出另外五个关口。因此只好保留了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这四个关口。而为了衔接许昌和洛阳,作者又在许昌和洛阳之间,编造出一个“东岭关”。而“过五关斩六将”原型故事中的第一关,很可能是潼关,或函谷关,这都是陕西、河南之间的重要关口,而罗贯中将其改变为了“东岭关”。 赤壁之战中的地理错误《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也有重大地理错误。 《三国演义》叙述赤壁之战实际分二段,第一段是三江口之战,第二段是赤壁、乌林之战。但《三国演义》叙述战事地点并未改变,这样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三江口与赤壁应该是同一地点。 赤壁在地理上在何处有多种说法:1)黄岗赤壁:以苏轼“赤壁赋”出名;2)嘉鱼赤壁;3)蒲圻赤壁。这三种说法中,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长江沿岸有三个“三江口”,一个在今湖北黄岗西,一在今湖北鄂城西,一在今湖南岳阳北。如果三江口在黄岗,则《三国演义》所记述的二段亦可以看作,第一段是黄岗赤壁之战,第二段是蒲圻赤壁之战。但历史上赤壁之战只有第二段的赤壁、乌林之战,并没有第一段的三江口之战。 赤壁之战曹操曾横槊赋诗称:“东视柴桑,西观夏口,南望樊山,北觑乌林”,这是矛盾的叙述。从前三句看,赤壁在柴桑之西、夏口之东,应该是黄岗赤壁。但按照第四句,对面是乌林,则应为蒲圻赤壁。另外,赤壁之战中,刘备屯兵在樊口。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樊口就在赤壁附近,这也是错误的。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地理描写有一系列的地理错误,作者搞混了黄岗赤壁和蒲圻赤壁。如果想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地点应在黄岗,其中三江口、樊口、夏口的位置都与历史地理不符。 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苏轼的《赤壁赋》及历史上许多作家都认定赤壁之战发生在黄岗,而《三国演义》作者不熟悉赤壁之战的历史地理,也沿袭了黄岗赤壁的说法,导致《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中发生一系列地理错误。
|
第一种:罗贯中没有仔细阅读史书,又不了解四川地理,罗贯中是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二种:罗贯中“明知故犯”,故意为之。罗贯中也可能明知史书中,杨怀、高沛确是占据白水关,以防备张鲁。但为故事情节通顺,故意改动为“杨怀、高沛占据涪水关阻挡刘备”。因为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刘备、刘璋涪城聚会后,刘备北上葭萌关防张鲁,刘璋派杨怀、高沛占据涪水关,以防备刘备南下,也完全合乎情理。
1 | 2 | 3 | 4 | 5 | 6 | |
三国演义 | 葭萌关 | 涪城 | 雒城 | 绵竹 | 成都 | |
史书 | 葭萌关 | 白水关 | 涪城 | 绵竹 | 雒城 | 成都 |
剑阁是《三国演义》四川地理错误中非常严重的地理错误。剑阁川北门户,号称“蜀北屏障、秦川咽喉”,是从汉中南下四川平原,和从四川平原北上汉中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剑阁在《三国演义》中有三个名称:剑阁、剑门关和剑关,剑阁在三国蜀汉时期属于梓潼郡汉德县。而剑门关和剑关实际是同一个关隘,在剑阁之北60里。
序号 | 时间 | 诸葛亮作战 | 作战地点 | 主要 战役 | 与史实相符 | 虚构 | ||
历史 | 小说 | 历史 | 小说 | |||||
1 | 228 春 | 北伐 | 北伐 | 祁山 | 祁山 | 街亭之战 | 以赵云为疑兵 南安、安定降蜀 张郃出兵街亭 马谡失街亭 赵云在箕谷被曹真击败 诸葛亮斩马谡 | 斩韩德 大破夏侯楙 骂死王朗 破羌兵 空城计 |
2 | 228 八月 | 北伐 | 北伐 | 陈仓 | 陈仓 祁山 | 陈仓 攻城战 | 诸葛亮无法夺取陈仓 诸葛亮粮尽退军 王双追击被杀 | 祁山破曹真 |
3 | 229 | 北伐 | 北伐 | 武都 阴平 | 武都 阴平 祁山 | 夺取 武都 阴平 | 诸葛亮夺取建威 郭淮退军 诸葛亮占据武都、阴平 | 祁山大破司马懿 |
4 | 230 | 防守 | 北伐 | 汉中 陈仓 | 汉中 陈仓 祁山 | 雨中 防守战 | 曹真从斜谷子午谷出兵 司马懿从西城出兵 曹真、司马懿遇雨退军 | 祁山气死曹真 祁山斗阵破司马懿 |
5 | 231 | 北伐 | 北伐 | 祁山 木门 | 祁山 木门 | 上邽割麦 射死张郃 | 诸葛亮兵发祁山 诸葛亮到上邽割麦 李严运粮失误 诸葛亮退军 张郃在木门被射死 | 击败雍、凉军 |
6 | 234 | 北伐 | 北伐 | 五丈原 | 五丈原 祁山 | 病逝 五丈原 | 诸葛亮出兵五丈原 诸葛亮攻北原受阻 诸葛亮联络孙权攻魏 司马懿坚守不出战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魏延烧毁栈道,拦截 魏延兵败被马岱追杀 | 诸葛亮退回祁山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上方谷火烧司马懿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0 09:24 , Processed in 0.1470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