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静轩诗分析版本演化根据以上分类,利用周静轩诗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需要探讨以下问题: l 哪些周静轩诗是原有的,还是后插入的? l 原本周静轩诗的面貌? l 周静轩诗如果是后插入的,是从哪个版本开始插入的? l 从周静轩诗看,哪个版本最早,最接近原本? 将周静轩诗分为三类,由此探讨《三国演义》原本中这三部分周静轩诗的情况。 1、十二首未署名的周静轩诗: 理论上只有两种可能性: (1)原本中就有这12首无署名的所谓“周静轩诗”。包括嘉靖元年本、“演义”系列、繁本系列在内的绝大多数版本都是如此,而只有少数简本署名为“周静轩诗”。所以原本中可能确实就有这12首无署名的诗,但这些诗和其他诗一样,只是一般的咏史诗,与周静轩并无任何关系,嘉靖元年本中这12首所谓的“周静轩诗”可能并非周静轩诗,这样原本(包括嘉靖元年本)中实际可能就根本就没有周静轩诗。 (2)原本中就有这12首“周静轩诗”,只是没有署名。理由是这12首诗在某些简本中署名为“周静轩诗”。实际这12首无署名的周静轩诗在“简本”中情况也非常复杂,有的版本没有,有的无署名,有的有署名。署名为“周静轩诗”的简本很少,而且状态混乱。理论上原本中可能有这12首所谓的“周静轩诗”,但这种可能只在理论上存在,实际完全不可能。因为,首先根据各方面证据,简本是后出的版本。其次,理论上后出版本中可能保留原本中的某些状态,如果原本中有这12首诗,则要求嘉靖元年本和其他繁本后来都非常一致地保留了诗,而有都非常一致地删去了署名。这样的版本演化的道路非常复杂,因此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可能。 因此,原本中很可能就有这12首诗,但这些诗实际并不是“周静轩诗”,而是和其他诗一样,只是一般的无署名的附诗而已。如果是这样,这12首诗就不应该被称为“周静轩诗”。 这一点非常重要,至今还有一些学者有些学者没有仔细分析这12首所谓“周静轩诗”,而误认为在嘉靖元年时已经出现周静轩诗[2]。有些学者甚至结合周静轩的生活经历和年代,判定周静轩诗在“其生前被引用于《三国志演义》中的时间可能在正德五年到正德十六年的十年间。”[3]由于嘉靖元年本实际没有“周静轩诗”,所以周静轩诗被引用于《三国演义》的时间,应该在嘉靖元年以后的某个年代。 2、67首署名的周静轩诗: 理论上这67首署名为周静轩的诗,在原本中只有三种可能性: (1)原本全没有67首:原本和嘉靖元年本一致。 (2)原本有67首署名的周静轩诗,在嘉靖元年本中删除:原本与周曰校本和繁本一致。 (3)67首中部分有、部分有署名:原本与某个简本一致。 综合分析,只有第一种可能性最大。 3、第21、68、78、82、83、84四首: 由于这六首在12个版本中情况复杂,没有统一规律。造成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原版就如此,另一种可能是,这些混乱的状况是刻印错误造成的,这种可能性很大,因此这六首基本没有版本分析价值。 理论上根据周静轩诗来分析《三国演义》原本和版本演化,只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l 原本实际没有周静轩诗: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都是后加的,原本和嘉靖元年本一样。 l 从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祖本插入: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是从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祖本插入的。 l 周曰校本开始插入: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是从周曰校本开始加入的。 l 繁本开始插入: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其他周静轩诗是从繁本开始加入的。 l 繁本接近原本:原本中就有周静轩诗,嘉靖元年本删去绝大部分署名周静轩诗,保留了没有署名的12首。而周曰校本又恢复了被嘉靖元年本删去的署名周静轩诗。 l 汤本的祖本接近原本:原本中有46首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有增有减。 l 简本或其祖本接近原本:原本中就有若干首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有增有减。 以上各种可能性中,许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最大可能性是: 1、周静轩诗在原本中就没有: 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这些诗实际和其他诗一样,并不是什么“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保留了这12首无署名诗,又分别插入了其他署名的周静轩诗,这种可能性非常大。目前《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周静轩诗,这就是说,《三国演义》原本中周静轩诗的情况可能与嘉靖元年本最接近。 2、其他周静轩诗: 如果原本只有12首没有署名的诗,而没有其他周静轩诗,那么其他周静轩诗是如何进入《三国演义》版本的?即其他周静轩诗是如何演化的? 首先必须注意:周曰校本和绝大多数繁本在周静轩诗方面几乎完全相同,这决非偶然,决不可能这么多版本各自分别插增周静轩诗,而插入的结果竟几乎完全一致!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由于目前所看到的版本中,叶逢春本是最早插入周静轩诗的版本,所以,根据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最大的可能是,叶逢春本最早插入了周静轩诗,以后其他版本(“演义”系列周曰校本和其他“志传”系列版本)也随之插入周静轩诗。因此,《三国演义》原本可能只有12首无署名诗,其他周静轩诗都是由叶逢春本开始加入的。周曰校本等“演义”系列版本和“志传”系列多数繁本都是跟随叶逢春本加入了周静轩诗。 但是考虑到目前所看到的叶逢春本已经是“重刊”、“新刊”本,因此其祖本中是否有周静轩诗,还无法判别。这样,理论上不排除,周静轩诗是先在叶逢春本以前的某个版本中插入的,而不是先由叶逢春本插入的。但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这些只是理论上的猜测而已。 周静轩诗的真伪以上详细分析了各种版本中的周静轩诗,并根据这些诗探讨了《三国演义》早期版本的演化,但这些所谓的“周静轩诗”是否真是周静轩本人所作?还是后人附会的呢? 陈国军先生详细考证了周静轩先生生活的年代[4],证实他生活在明年代中叶的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六朝,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三国演义》成书和流传的时期。但周静轩的主要著作《读史诗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没有直接的材料可以判别《三国演义》中周静轩的真伪。但根据以上对凡在《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出现过的所谓“周静轩诗”的统计,可以看出,情况是很混乱而复杂的,需要逐一分析。 在已经统计的12种《三国演义》早期版本中有85首曾署名的“周静轩诗”,这85首诗按照在各种版本中分布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对每类周静轩诗的真伪,分析如下。 1、 12首没有署名诗: 这12首诗在嘉靖元年本和周曰校本、所有繁本中虽然都已经出现,但都未署周静轩名,只在有的简本中曾署名为“周静轩诗”。而简本目前一般认为是后期修改后的版本,因此这12首诗应该不是周静轩诗。 2、 67首署名诗: 这67首的特点是,在嘉靖元年本中没有,而在周曰校本和多数繁本中都署名为“周静轩诗”。在简本中情况复杂,有的版本根本没有,有的版本有但未署名,有的版本有署名。从以上情况看,这67首诗为周静轩诗的可能性比较大。 3、6首特殊诗: 这6首的特点是,在各种版本中的情况混乱而无规律,有的版本根本没有,有的版本有但未署名,有的版本有署名。从这种混乱的情况看,这6首为周静轩诗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本文是讨论《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问题,对于一些后期版本,如李卓吾本和英雄谱本等,虽然其中的193则中还有2首署名的周静轩诗,但这2首诗在所有其他版本中,或者根本没有,或者没有署名,所以这2首肯定是后人所加,而决非早期版本中所有。既然李卓吾本和英雄谱本等也会增插“周静轩诗”,这也充分证明,周静轩诗是在《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中不断被改编者不断地插入和修订。所以,各种版本的“周静轩诗”的真实可靠性就要大打折扣,也不排除所有周静轩诗都是伪托的可能性。 在叶逢春本前嘉靖二十七年元峰子所作“序”中称:叶逢春本为叶逢春和其子“叶静轩”合作刊印,而叶逢春本所插入的所谓“周静轩诗”,许多只称“静轩先生诗”,而未题“周静轩诗”。因此这又使人怀疑,所谓的“周静轩诗”,可能并非周静轩所作,而可能就是“叶静轩”所作[5],这种可能虽然只是猜测,但有很大可能性。 《三国演义》各种版本中的关索故事关索故事和周静轩诗一样,也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一个重要线索。 在现有的几十种《三国演义》版本中。根据关索故事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没有任何关索故事: “演义”系列的嘉靖元年本和“志传”系列的叶逢春本中没有任何关索故事。 2、“花关索”故事: 该故事如下:关羽在荆州时,其子“花关索”突然来荆州认父,后随刘备出征四川,刘备平定四川后,受命镇守云南,最后病死于云南。该故事除荆州认父时自称“花关索”外,其他地方一概称为关索。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只有“志传”系列的繁本有“花关索”故事,其他版本都没有。 3、关索故事: 该故事与上述的“花关索”故事不同,故事说,诸葛亮南征时,关羽第三子关索突然出现,后随诸葛亮七擒孟获,多次出战,后消失不见。关索故事与花关索故事有矛盾,很难同时出现。有关索故事的版本包括“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等各种评本,以及“志传”系列的简本。 4、同时有花关索故事和关索故事: 少数的《三国、水浒合刻本》、《六卷英雄谱本》等版本,同时有花关索故事和关索故事,这可视为特例,由于这些版本都是后期版本,对于探讨《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意义不大。 表5 花关索和关索故事版本统计表
对于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的关系,许多学者做了分析,关索故事只出现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中。日本学者金文京先生发表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对 “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刘龙田本中关索故事做了详尽的比较,笔者增加了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结果列表如下。 表6 《三国演义》版本中关索故事统计表(根据金文京论文整理、补充)
l 四个版本共出现关索15处,其中周曰校本出现9次,刘龙田本出现14次,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出现13次。 l 四个版本相同处共有8处。 l 比较四个版本,简本(刘龙田本、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比周曰校本多4处,即第10-13。 l 周曰校本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在诸葛亮听到关索病亡后,有补注。而刘龙田本、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没有此补注。 l 刘龙田本的“君臣姓氏附录”中有关索,而周曰校本的“三国志宗僚”中并没有关索。 l 第9次描述祝融夫人抓获张嶷、关索、马忠三将,后诸葛亮也抓获祝融夫人,双方交换,周曰校本说只交换了两人,与前面抓获三将矛盾。而刘龙田本、黄正甫本和朱鼎臣本说换回三将,前后一致。 l 四种简本中关索故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语不同,这充分说明这些描述决不是传抄造成的偶然差异,而是有规律的。 表7 周曰校本、刘龙田本关索故事比较表
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根据以上情况,花关索和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的关系之间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三国演义》原本中是否有花关索和关索故事? 2、如果《三国演义》原本中有花关索和关索故事,是先有花关索故事,还是先有关索故事? 3、“演义”本和“志传”简本都有关索故事,哪个版本在先? 4、为什么“演义”本和“志传”简本都有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却有花关索故事? 对以上各个问题,首先分析《三国演义》原本中是否有花关索和关索故事。 在前几年,叶逢春本没有公开前,只有嘉靖元年本没有关索故事,其他版本基本都有关索故事。这样,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原本中有关索故事,嘉靖元年本删除了;另一种可能是,原本中就没有关索故事,各种版本中的关索故事都是后来陆续增加的。在叶逢春本没有公开前,判别哪种可能性有很大困难,因此有一些学者还坚持关索故事是原有的。特别是张志和先生,他多次写书著文,宣扬“志传”系列简本的黄正甫本是最早的刊本,甚至早于嘉靖元年本,也就是《三国演义》原本中就有关索故事。但实际他做上述分析时,根本没有看到叶逢春本,也没有真正举出任何合理的证据和有力的分析。 在叶逢春本公开后,很明显,目前看到的刻印年代最早的两个版本:嘉靖元年(1522年)和叶逢春本(1548年)都没有任何花关索、关索故事,所以基本可以认为,《三国演义》原本中没有关索故事。对于这个问题,金文京先生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说明《三国演义》关于关索故事中也有马脚,证明关索故事是后加的,笔者完全同意金先生的观点,本节就不再重复。 在分析两种关索故事与《三国演义》版本之间关系时,除了要对关索故事文字进行详细分析外,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关索故事相同,而与繁本的花关索故事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志传”系列繁本和简本的关索故事完全不同。 一般来说,“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节字接近,周静轩诗方面两者几乎完全一致,说明两种版本在版本演化方面应该有相同的演化路径,即有共同的祖本。但在关索故事上却与周静轩诗情况完全相反。“演义”系列不是和“志传”系列繁本一致,反而是和“志传”系列简本一致。换句话说,在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上,“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简本的关系刚好相反,造成这种现象肯定有其内在的规律,而决非偶然所至。 《三国演义》版本分为两个系列,即“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一般认为每个系列的版本又成树状演化。但这两个系列并非绝对“树状”演化,相互之间并非没有联系,而是联系密切,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义”系列版本从“志传”系列版本中吸收了一些内容,而“志传”系列版本也从“演义”系列版本中吸收了一些内容,“志传”系列繁本从“志传”系列简本中也吸收了一些内容,“志传”系列简本从“志传”系列繁本中吸收了一些内容。各种版本中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就是这类例子。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竞争。“演义”和“志传”两个系列代表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为上层文人读者服务的“阳春白雪”路线,趋向是偏向历史,根据史书增补一些史实,代表版本就是各种“演义”系列版本。如根据日本学者中川谕的考察,周曰校本根据《三国志》、《资治通鉴》和《晋书》补充了十一个历史故事。另一个倾向就是为广大下层大众读者服务的“下里巴人”路线,趋向通俗化、娱乐化,采用上图下文版式等,这代表了《三国演义》版本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代表版本就是各种“志传”系列版本。 当年《三国演义》出现在市场上后,销量肯定是直线上升,肯定会吸引许多书商,竞相出版各种《三国演义》。为竞争市场,各种书商纷纷在原版基础上不断修订,增加各种故事情节,以吸引读者,争夺市场。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都是因此而出现的。 “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关索故事相同,而不是与繁本相同。换句话说,“志传”系列繁本和简本的关索故事完全不同,这正是市场竞争出现的情况。你插入一个“花关索”故事,我就必须增加一个关索故事,否则就可能失去市场。 花关索、关索两个故事和“演义”本、“志传”简本、“志传”繁本三个版本,它们之间的演化道路是怎样的?主要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l 花关索故事和关索故事是哪个版本最先插入的? l 哪个版本是为竞争而被动后插入的? 由于缺乏材料,只能分析各种可能性,再判断哪种可能性更大。 对这个问题,理论上分析,最早插入关索故事的只能是“演义”本、“志传”简本或“志传”繁本三种其中一种,即只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演义”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志传”简本随之也插入了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为与简本竞争大众市场,被迫插入了花关索故事。 日本学者金文京先生发表的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对于这种可能性做了深入的分析,他通过对比刘龙田本(“志传”系列简本)和周曰校本(“演义”系列版本)两个版本中,对比包含关索故事的诸葛亮一擒孟获情节的描写,认为“演义”系列(周曰校本)在先,而“志传”系列简本(刘龙田本)则参考了周本,并增加了一些描写,但不成功,作者金文京先生倾向这种可能性。对这两个版本关索故事的分析如下。 l 如前所述,两个版本共出现关索15处,其中周曰校本出现9次,刘龙田等简本出现14次。即刘龙田等简本的描述比周曰校本多5处。这样只有两种可能: (1) 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补充了5处。 (2) 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周曰校本删节了5处。 比较两种可能,显然应该是: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针对周曰校本的不足,补充了5处,这样才比较合理。相反,如果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则必然是周曰校本删节了5处,为何周曰校本要删节这5处情节合理的描写?显然不合理。 l 如前所述,诸葛亮与孟获交换战俘,前面抓获三将,但周曰校本只交换了两人,显然出现了矛盾,而刘龙田等简本正确地描述为三将。显然,这个例子和前一例一样,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发现周曰校本的错误,做了修改,这样比较合理。相反,如果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则必然是周曰校本将原本正确之处又改错,为何周曰校本会发生这样错误?显然不合理。 l 如前所述,刘龙田等简本的“君臣姓氏附录”中有关索,而周曰校本的“三国志宗僚”中并没有关索。这样只有两种可能: (1) 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补充了关索名字。 (2) 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周曰校本删去了已经出现的关索名字。 比较两种可能,显然应该是: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刘龙田等简本发现周曰校本的“三国志宗僚”中并没有关索,而补充了关索姓名,这样才比较合理。相反,如果刘龙田等简本在前,周曰校本在后,则必然是周曰校本在“三国志宗僚”中删去了关索姓名,为何周曰校本要在“三国志宗僚”中删去在文本中已经出现的关索姓名?显然不合理。 l 金文京先生发现,在刘龙田本中关于关索故事的描述详尽,而周曰校本的描述粗率,并有不自然或前后矛盾、顾此失彼之处。这种现象可以作为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本在后的证据。周曰校本在前,因此叙述粗率,而刘龙田本在后,做了修订。 l 日本学者中川谕发现周曰校本最先插入了十一个故事,其中就包含关索故事。如前所述,周曰校本是为上层文人读者服务的,趋向是偏向历史,所以根据史书增补了一些史实,关索故事与花关索故事相比,更偏重历史,所以周曰校本将关索故事和其他十个故事一同插入,这是很有可能并且合理的。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多方面看,都是周曰校本在前、刘龙田等简本在后比较合理。 第二种可能:“志传”简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演义”本随之也插入了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为与简本竞争大众市场,被迫插入了花关索故事。 日本学者金文京先生发表的论文《再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系统与花关索、关索故事之关系》对于这种可能性做了深入的分析。金文发现,在刘龙田本中,关于关索故事的描述积极、详尽,而周曰校本描述消极、粗率、被动,并有不自然或前后矛盾、顾此失彼之处。据此可以认为刘龙田本在先,而周曰校本在后。金先生虽然提出这种可能性,但实际并不倾向这种可能性,如前所述,他实际倾向相反的观点,即周曰校本在先,而刘龙田本在后。 真正鼓吹这种观点的是张志和先生,他多次写书著文,宣扬“志传”系列简本的黄正甫本是最早的刊本,甚至早于嘉靖元年本,其中将关索故事也作为一个分析的线索,但实际张文并没有举出任何合理的证据和有力的分析。 第三种可能:“志传”繁本最先插入了花关索故事,“志传”简本为与繁本竞争大众市场,也随之插入了关索故事,而“演义”本也随“志传”简本插入了关索故事。 这种观点还没有非常有力的证据,但实际存在这种可能。从上海嘉定县出土的《花关索传》说明在民间很早就有花关索的传说故事,《三国演义》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但可能他考虑关索在历史上并无记录,而最后抛弃了。“志传”系列是为大众服务,趋向通俗化、娱乐化,因此“志传”繁本为争夺市场,首先将花关索故事插入其中。而“志传”系列简本走的是简化之路,所以一般它不会主动增加故事情节。在繁本增加了花关索故事后,简本为与繁本竞争,或者首先将关索故事插入简本中,或是简本将“演义”本中已有的关索故事插入简本之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花关索和关索故事是后插入《三国演义》的,“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简本的关索故事相同,而与繁本的花关索故事则完全不同。换句话说,“志传”系列繁本和简本的关索故事完全不同。到底哪个版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根据以上分析,理论上有三种可能性。但最大可能是,“演义”本最先插入了关索故事,“志传”简本随之也插入了关索故事,而“志传”繁本为与简本竞争大众市场,被迫插入了花关索故事。 根据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综合分析版本演化以上通过对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是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两个线索,也是《三国演义》版本系统研究中尚待分析解决的两个大问题,值得综合深入研究,对于《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会有帮助。 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既然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都是后插入的,那么是同时插入,还是先后插入?如先后插入,是谁先插入?是先插入周静轩诗,还是先插入关索故事? 如前所述,周静轩诗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几乎一样,而关索故事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插入的关索故事,而后者插入的是“花关索”故事。 这样,如果先插入周静轩诗,然后在“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分别插入关索故事和花关索故事,比较合理。如果“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繁本中是先分别插入关索和花关索故事,而后又几乎完全一致地插入周静轩诗,这很难做到。 通过以上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过程较大可能是,先插入了周静轩诗,后插入关索故事。 如前所述,单独根据周静轩诗和单独根据关索故事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都很困难,但将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对《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周静轩诗、无关索故事:《三国演义》原本可能没有周静轩诗,而只有没有署名的12首所谓“周静轩诗”,也没有关索故事,这成为各种版本的祖本。 第二阶段、插入周静轩诗:《三国演义》版本向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趋向为下层百姓服务,发展成为“志传”系列繁本。由于目前所看到的版本中,叶逢春本是最早插入周静轩诗的版本,所以,根据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最大的可能是,叶逢春本最早插入了周静轩诗。其他“志传”系列版本也随之插入周静轩诗。 第三阶段、“演义”本插入周静轩诗:版本演化的另一个方向是趋向为上层文人读者服务,发展成“演义”系列版本。在叶逢春本首先插入周静轩诗后,演义”系列(周曰校本等)也随之插入周静轩诗。 第四阶段:插入关索故事:“演义”系列版本首先增加了关索故事和其他十个故事,代表版本是周曰校本。 第五阶段、“志传”繁本插入“花关索”故事:繁本改编本看到“演义”系列插入关索故事,为竞争市场,“志传”繁本插入民间《花关索传》中的花关索故事。 第六阶段、“志传”简本插入“关索”故事:在为下层读者服务的“志传”版本中,为争夺市场,有些书商对文字做了进一步删节,为了与繁本中的花关索故事有所区别,书商没有直接采用“繁本”的花关索故事,而是从“演义”系列中吸收了关索故事,从而发展成为“志传”系列的各种简本。 以上只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所做的分析,由于《三国演义》大量版本缺失,实际情况也可能与以上分析有差异。如周静轩诗可能并非是从叶逢春本开始插入的,而是从现在没有看到的某种“演义”版本开始插入的,而叶逢春本是随之插入了周静轩诗。 以上只是根据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分析《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演化,勾画出《三国演义》早期版本在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演化方面的一种最大可能性。但《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是非常复杂,探索《三国演义》版本演化的线索很多,除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外,还有许多线索,如部分情节、文字差异、论、赞、评、注解、方言、人名、地名等,不排除在其他线索方面,出现与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他演化路线不同的演化路线。所以,以上只是根据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探讨了版本早期演化过程,和哪个版本在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方面接近原本,但不是说这个版本就最接近原本。 《三国演义》问世后,经过长期反复的传抄,版本演变非常复杂。现存的各种版本中都可能保存有原本的痕迹,可能很难说清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这就好比一个祖先有很多后辈,而每个后辈都可能保留祖先的部分摸样,但很难判断哪个后辈更象祖先。从总体看,虽然最终可能无法判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但可以探讨,在某个项目(如周静轩诗、关索故事等)上,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本。 [1]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叶逢春刊本比较潭》,《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2] 郑铁生“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的演变和意义”,《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3] 陈国军“周静轩生平及其对通俗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2004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天津 [4] 陈国军“周静轩生平及其对通俗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2004明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天津 [5] 刘世德《关于〈三国志演义〉嘉靖刊本的几点思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0 09:33 , Processed in 0.1292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