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自己曾经表示: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鼓动技巧。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鼓动工作时,他介绍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说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1950年4月,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对董其武将军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毛泽东经常向干部和群众说诸葛亮的故事,教育他们重视学习文化和历史。1958年秋,毛泽东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的一位书记,说你们南阳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分手时,毛泽东对这位县委书记说,我给你留下两句临别赠言:第一,学一点历史知识;第二,要关心人民生活。 毛泽东还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大加赞赏。1962年2月,他在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日益进步的科学技术时,又谈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说: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诸葛亮征孟获时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泽东还十分看重诸葛亮制定的和戎政策,认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宝贵的就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他对诸葛亮的“七擒七纵”非常赞赏,并把它视为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当然,在毛泽东眼中,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1948年,他对警卫员说: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当警卫员问及马谡失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得冒险摆空城计时,毛泽东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 1959年7月,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条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赞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但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且言之成理,可谓卓见非凡。 赵云 毛泽东颇为赞赏赵云,特别是他的为人和胆识。 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新四军的胜利出击和中国的救国事业》的社论,其中有这么一段话:华中的伪军,呼新四军为“四老爷”,比之为赵子龙,他们常常对着自己的枪说“枪啊,我是替四老爷保存的”。这段话中“比之为赵子龙”几个字,就是毛泽东亲自添加上去的。这里所说的子龙,是赵云的字。 毛泽东还曾经把自己十分喜爱的将领杨成武比做赵云。1967年7月,毛泽东准备离京视察大江南北,特别提出要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随行。他向中央文革小组的秀才们说:非子龙不可行也。长征中,夺泸定桥、过草地,我都讲过还得杨成武,只靠宣言不行。赵云忠心耿耿,曾经长期出任刘备的侍卫长。 1973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高级将领,一开始就说:这一班五虎将都伤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 1976年4月,当在报纸上看到吉林地区降落了一次世界罕见的陨石雨,其中包括有1500公斤以上的特大陨石时,毛泽东又不无感慨地说道: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 张飞 优点值得赞赏。 一是张飞“粗中有细”。1934年,毛泽东对来中央苏区开会的红军将领王震谈起《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关羽、张飞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劣处: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他以此勉励王震: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十个指头九个好,一个指头有问题。华者花也,不要只开花不结果矣;不要粗而不细,要学张飞“粗中有细”。 二是张飞“有高度的原则性”。毛泽东非常喜欢看京剧《古城会》之类的张飞戏。据赵超构回忆,1944年6月,他们访问延安时,曾经陪同毛泽东看《古城会》。当剧中张飞自称“我老张是何等聪明之人”,露出那副得意神情时,毛泽东笑了起来。 1949年12月,毛泽东又谈到了《古城会》说:当时在古城的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划清界限,张飞便开门迎接关羽,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三是张飞勇猛善战。毛泽东喜欢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战的将领比做张飞,以表示对他们的赞许。 1947年,毛泽东指示在陕北战场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务必歼灭国民党军刘 关羽 关羽是毛泽东十分关注的三国人物之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对关羽的评价有微妙的变化。1917年夏天,毛泽东徒步游学旅行,在前往安化县城途中,看到路边亭柱子上有一副赞颂关羽的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们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之仇魏之恨,仇恨中有忠有义,单刀匹马汉江山。他把这副对联抄录在自己的日记里。在青年毛泽东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 随着革命经历的日益丰富,毛泽东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也逐渐全面、深刻。 1927年11月,毛泽东来到井冈山茅坪,寻找走散了的张子清所部三营(后来在湖南桂东县和朱德部会合)。当时有人怀疑张部有可能投降敌人。毛泽东说:不会的,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曾与刘备失去联系。曹操为了收用关云长这员大将,费了多少心机!可是,一旦得到刘备的消息,关云长便毅然离开拥有雄兵百万的曹操,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兵微将寡的刘备身边,成为千古美谈。张子清是我们党的干部,就比不上古人关云长? 这说明毛泽东对关羽是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毛泽东谈关羽更多的是他的缺点与不足。 1932年初,毛泽东在与程子华谈话时说:关羽的弱点是自负凌人,以致发展到上当受骗,大意失荆州。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又谈到了关羽。他说:关羽这个人虽然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孤傲自大。刘备封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以结秦晋之好,共伐曹操时,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诸葛亮)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诸葛瑾抱头鼠窜而去。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1949年,在解决绥远问题期间,毛泽东曾经对薄一波等人讲过:《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体上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建国后,毛泽东经常以关羽“走麦城”为例,提醒中共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谦虚,不要骄傲。 1971年9月10日,在“林彪事件”发生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同南萍、熊应堂等人谈话,讲了九届二中全会的问题、党的历史上几次路线斗争问题等。他在谈话中还说:不要带了几个兵就翘尾巴,就不得了啦。三国关云长这个将军,既看不起孙权,也看不起诸葛亮,到后来走麦城失败。当然,那时没有反骄破满啦。 到了晚年,毛泽东对关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有一个判断,认为关羽的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974年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对周恩来说: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 毛泽东对关羽的研究十分深入。他所讲述的关羽不姓关的故事,甚至连一些专家学者也未注意到。1954年,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给陪同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讲起了关羽不姓关的故事。他说:关公是指关为姓。关公自小很讲义气,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好不容易熬到开关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真实姓名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马 谡 京剧《失空斩》是毛泽东最爱看的戏之一,甚至可以说是百看不厌。所谓《失空斩》,就是《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三部折子戏的合称,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编的传统保留节目,其主角,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马谡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历来是作为严格执行法纪、军纪的范例而在民间和军中流传。毛泽东也常用这出故事教育、启发干部,形象地说明问题的实质。 1948年8月,毛泽东要王建安担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协助许世友攻济南。王建安立即作了保证。毛泽东满意地说:好!我喜欢你的痛快。我们这叫演一场《失空斩》的戏。你是副将王平。失了街亭,打不了济南,我先斩许世友,我也要打你四十军棍;我嘛,则向中央上表,官降三级,你看行吗?王建安表示:看主席说到哪里去了,如果拿不下济南,先斩我好了……毛泽东最后说:好、好、好。我们就是君子协定,就这么定了。 1951年冬,中共中央华北局将刘青山、张子善的犯罪材料上报,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在北京颐年堂,专门开会研究杀不杀刘、张。毛泽东比喻这是斩马谡,他说: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 可见,在毛泽东看来,马谡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大,罪不可恕。虽功勋卓著,也不得不杀。 孙 权 与曹操、刘备相比,毛泽东对孙权评论不多。但从他蜻蜓点水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孙权在他的心目中也是人杰。 毛泽东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作为词人,毛泽东非常喜欢南宋辛弃疾的著名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毛泽东曾经多次圈阅诵读。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坐专机从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这首词,并向身边的随行人员讲解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 从1953年到1958年,毛泽东多次在讲话中借用孙权重用周瑜的例子,来说明选拔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注重能力,注重水平,要敢于放手使用新人。这实际上是对孙权善于使用人才的充分肯定。 毛泽东几次提到孙权自己年纪轻轻就当家了。1965年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看起来还是青年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孙权生于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十八岁。 毛泽东对孙权年少而大有作为颇为赞赏。民间都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东风”,毛泽东则认为: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在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1975年5月,毛泽东在北京召集政治局工作会议。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自己所作《水调歌头·游泳》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运到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他接着又念了辛弃疾《南乡子》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在这里,他即兴将最后一句作了改动。 1970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不当国家主席,也不再设国家主席,并以三国故事为例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在会见中回顾中日两千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说到了三国:孙权想找你们,派遣了一个三万人的船队。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9 23:33 , Processed in 0.1267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