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三国演义》书名演化初探

2016-1-27 20:06|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3251| 评论: 0|原作者: 周文业

摘要: 《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书名非常复杂,通常分为“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两类。所谓《三国志传》实际是《三国志史传》的简化,“志传”系列中叶逢春本的书名最混乱,产生原因很复杂。《三国演义》原本书名是嘉靖元 ...

叶逢春本书名分析

叶逢春本是目前看到的较早、较重要的版本,其书名在书中版心、目录和卷首、卷末几个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名称。
版心:三国志传                                         
目录:新刊按鉴汉谱三国志传绘像足本大全                                         
卷一首末: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卷二首末: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卷三首末:(缺)
卷四首末:新刊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卷五首末: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缺)
卷六首末: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    新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卷七首末: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新刊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卷八首末:新刊通俗演义三国志、              通俗演义三国志全像史传
卷九首末: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
卷十:(缺)
叶逢春本的书名有以下特点:
l         叶逢春本有多种不同的书名,是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书名最混乱的。
l         各卷首、卷末的书名共有15个,分为四种: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9个,占60%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3个,占20%
《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2个,占13%;
《三国志+通俗演义》:1个,占6.6%。
l         四种书名在叶逢春本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很混乱。
l         《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书名出现次数最多,卷一、二、四、五、七、八卷都采用,尤其是卷一采用,应该是叶逢春本的主要书名。
l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现两次,卷六、卷八采用,虽然出现次数没有《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多,但比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只多“史传”两字,很引人注目。日本井上泰山出版叶逢春本,也采用此书名,而没有用《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
l         《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在卷四、八出现两次,很可能是《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遗漏“史传”所形成的。
l         叶逢春本中出现了唯一一次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可能嘉靖元年本的书名是来源于叶逢春本,但也可能是遗漏“史传”两字造成的。
l         叶逢春本正式的书名是“三国志史传”,而版心、目录页采用的书名“三国志传”是简化的书名。
l         封面书名中的“按鉴”、“汉谱”、“三国志”,分别代表了《三国演义》的三个史料来源:《资治通鉴》、《后汉书》和《三国志》。
l         其他“志传”系列版本书名有大量附加语,而叶逢春本卷首末的书名中附加语很少,只有“新刊”和“重刊”两种。有“新刊”的为卷一、四、六、八,“重刊”只有卷六,另外有六卷书名没有“新刊”和“重刊”字样。这说明两点,第一,“新刊”和“重刊”说明叶逢春本并非初刻本;第二,附加语少说明叶逢春本可能是比较早的刊本,而以后的刊本附加语就越来越多。

叶逢春本书名混乱的原因

叶逢春本是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书名最混乱的,造成叶逢春本各卷书名混乱的原因可能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初创的版本。叶逢春本书名的混乱可能是由于,叶逢春本是《三国演义》创作初期的版本,书名一直不确定,因此各卷书名比较混乱。而以后的版本经过仔细整理,所以各卷的书名比较一致。
2、是后期刊印者整理者造成。从叶逢春本书名“新刊”、“重刊”可以看出,目前看到的叶逢春本肯定是复刻本,是修订过的。修订者可能不仅修订了内容,增加了周静轩诗,而且反复修订书名,导致各卷的书名比较混乱。书名的混乱还可能是刻印者无意中删节或颠倒,仔细分析叶逢春本各卷的书名,可能有这种情况。如卷四首行的书名《新刊通俗演义出像三国志》,与其他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相比,很可能漏刻“史传”两字。再如卷六首书名《重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很可能也漏刻“史传”两字。
3、抄录自不同版本。各卷书名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卷抄录自不同版本。如卷一、四卷首和卷六末的书名含有“新刊”,而卷六首有“重刊”,这说明各卷可能来自不同的版本。而各版本的书名可能本来就不相同,所以各卷的书名因此不同。这反映了版本演化过程,也说明叶逢春本决非初刻本。
叶逢春本书名混乱来自原本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叶逢春本各卷书名混乱是后期整理者所为,则书名对于版本演化有一定意义,但对于探讨《三国演义》原本书名就没有很大意义。造成叶逢春本各卷书名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现有材料很难判断。

“志传”系列本书名分析

《三国演义》“志传”系列二十多种版本的书名比较复杂。
表2  “志传”系列书名统计表
序号
书名
版本
1
寅(演)义三国志史传朱鼎臣本、熊佛贵本(忠正堂)
2
通俗演义三国志传郑少垣本、郑云林本、熊成冶本、刘龙田本(乔山堂)、黄正甫本、笈邮斋本、杨闽斋本
3
通俗演义三国全传熊清坡本(诚德堂)
4
演义通俗三国志传汤宾尹本
5
演义三国志传汤宾尹本、朱鼎臣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熊成冶本、刘荣吾本(黎光堂本)、天理图本、北京图本、刘兴我本(忠贤堂)、熊佛贵本(忠正堂)
6
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二酉堂本、哈佛大学藏本、美玉堂本(魏玛藏本)、魏某本、杨美生本、松盛堂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
7
三国演义志传朱鼎臣本、熊佛贵本(忠正堂)
8
三国志传余象斗本、朱鼎臣本、刘荣吾本(黎光堂本)、熊佛贵本(忠正堂)
9
三国演义朱鼎臣本(卷末)
10
三国志朱鼎臣本(卷末)
11
三国传朱鼎臣本(卷末)
12
演义三国汤宾尹本
13
三国熊佛贵本(忠正堂)
 
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l         最多的书名是:“(通俗)演义”+“三国志传”。
l         “通俗演义”都在“三国志传”之前。
l         其他书名都是从《通俗演义三国志传》简化或转化而来的。
l         绝大多数版本都没有采用叶逢春本的“三国志史传”,而采用了简化的“三国志传”。
l         只有朱鼎臣本和熊佛贵本(忠正堂)的“卷一”(而不是在其他卷中)各出现了一次“三国志史传”的书名。这也说明,“三国志史传”是原来的书名,而“三国志传”是后来简化的书名。
l         “志传”系列根据内容的繁简,又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种。但仔细统计分析这两种版本的书名,并没有发现很明显的差别,这说明这两种版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只是内容繁简不同。
l         叶逢春本有两种主要的书名:第一种是“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第二种是“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志传”系列版本的各种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第一种书名一致,即:“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所有“志传”系列版本的各种书名如此一致,而且与叶逢春本两种书名中的第一种书名也一致,说明所有“志传”系列版本的书名,很可能来源于叶逢春本或其祖本的第一种书名。
l         今有学者认为黄正甫本最早的《三国演义》刊本[6],陈翔华先生已经著文做了详尽有力的反驳[7]。从书名看,黄正甫本的主要书名《通俗演义三国志传》与其他许多版本(郑少垣本、郑云林本、熊成冶本、刘龙田本、笈邮斋本、杨闽斋本)一致。所以如上所述,黄正甫本的书名肯定也是来源于叶逢春本(或其祖本)的第一种书名,所以,从书名的演变看,黄正甫本不可能是最早的版本。

“演义”系列版本书名分析

嘉靖元年本的书名在所有《三国演义》版本中非常有特色。
l         统一:嘉靖元年本的书名非常统一,都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在混乱的各种《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中是唯一的。这说明出版商对于书名很重视,对书名做了认真的整理。
l         简单:嘉靖元年本的主要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各种书名中,虽然不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没有任何其他附加词语。
l         原因:一种可能是原本书名就统一而简单,另一种可能是原本书名并不统一,嘉靖元年本刊印者对书名做了认真的整理。
《三国演义》“演义”系列版本比较少,“志传”系列有二十多种,而“演义”系列李卓吾本以前的版本只有五种。
表3   “演义”系列各种版本书名统计表
序号
版本
书名
卷数
1
嘉靖元年
三国志通俗演义
24
2
周曰校本
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11
三国志通俗演义
1
3
夏振宇本
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12
4
夷白堂本
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1
通俗演义三国志传
1
通俗演义三国志
1
通俗三国演义
13
5
郑以祯本
三国志演义
1?
 
“演义”系列的书名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l         “演义”系列各种版本的书名简单统一,一般都只有一、两种,书名的种类也比较少,没有“志传”系列那样复杂和混乱。
l         “演义”系列的书名基本比较一致,最多的书名是:“三国志(传)”+“通俗演义”;
l         叶逢春本有两种主要的书名:第一种是“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第二种是“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如前所述,“志传”系列版本的各种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第一种书名一致,即:“通俗演义”在前、“三国志史传”在后。而“演义”系列版本的多数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第二种书名一致,即:“三国志”在前、“通俗演义”在后,与“志传”系列正好相反。
l         “演义”系列所有版本都没有采用叶逢春本的“三国志史传”,而采用了简化的“三国志传”。
l         “演义”系列中除嘉靖元年本外,最主要的是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除周曰校本第一卷书名与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完全一致外,两个版本其他各卷书名都与叶逢春本的第二种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完全一样,其中都含有“志传”书名。
l         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各卷的书名与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相比,为何增加“志传”书名?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接近罗贯中原本,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的刊印者仔细参考了“志传”系列的书名,对嘉靖元年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了修改,增加了“志传”书名。另一种可能是,叶逢春本书名接近罗贯中原本,嘉靖元年本删去其中“志传”书名,而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仍保留了罗贯中原本的书名。
l         为何只有周曰校本第一卷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没有“志传”字样?一种可能是,周曰校本第一卷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刻印错误,遗漏了“传”字。另一种可能是,周曰校本想将原来的书名《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修订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但只修订了第一卷,以后各卷都没有修订。由于夏振宇本书名都含有“志传”,所以周曰校本书名也应含有“志传”。
l         郑以祯本中出现了后来毛宗岗本所采用的书名“三国志演义”。
l         明人书目著录的《三国演义》刊本书名,如高儒《百川书志》、晁瑮《宝文堂书目》、周弘祖《古今书刻》、刘若愚《酌中志》,以及明人笔记提及的《三国演义》书名,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郎瑛《七修类稿》、莫是龙《笔麈》、谢肇淛《五杂俎》、陈际泰《太乙山房文稿》等,这些书目、笔记所的著录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没有一种称《三国志传》(刘世德、欧阳健先生先后都著文论述)[8]。

书名演变与版本演化

目前《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中还有争论,但一般都认为“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是从《三国演义》原本独立发展而来,他们之间没有承继关系。但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哪个版本更接近于《三国演义》原本,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一种认为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一种认为叶逢春本接近原本。从书名看,嘉靖元年本书名简单且统一,而叶逢春本书名复杂而混乱。如果是嘉靖元年本接近原本,则原本的书名比较简单且统一,而后来的出版商为标新立异,不断更改书名,使得书名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混乱。如果是叶逢春本接近原本,则原本的书名本来旧是复杂而混乱的,而后的出版商为统一和简化,书名就演化变得简单且统一。
所以书名的演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另一种是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书名演变与版本演化的关系。
书名演变与《三国演义》版本演化
根据《三国演义》书名的演变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两种可能。
l     书名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
从书名看,嘉靖元年本书名简单且统一,而其他“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版本的书名都比嘉靖元年本的书名复杂而混乱。由此可认为,《三国演义》原本可能象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样简单、统一。
而书名越来越复杂的原因是,出版商为争夺市场,要在书名中标新立异,标榜新增加的内容,因此就在原有的书名上不断增加各种词语。叶逢春本是修订过的,书名可能也经过反复修订,导致书名混乱。《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嘉靖元年本采用,叶逢春本也出现一次,是最简单的书名,可能是原本的书名。修订的版本不仅在主要书名中除“演义”外,增加了“志传”书名,并且还增加了许多附加词语,如“新刊(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全像、旁训、官板、京本、按鉴、补遗”等,结果使得书名越来越复杂而混乱。
《三国演义》书名可能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但反之也能成立,即《三国演义》的书名也可能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
l     书名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
《三国演义》书名演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即以叶逢春本为源头。
按照这种演化,《三国演义》最初的书名可能是《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或《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这在叶逢春本中得到反映。从这两种书名又演变成两个系列,一个现称为“志传”系列,其书名是从《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演变为《通俗演义三国志传》。另一个是目前称为“演义”系列,其书名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演变为《三国志传通俗演义》。嘉靖元年本的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也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演变而来。
目前《三国演义》版本演化中还有争论,一般认为“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这两个系列都是从《三国演义》原本独立发展而来,他们之间没有承继关系。从书名看,叶逢春本书名同时含有“志传”系列和“演义”系列两个系列的书名。因此“志传”系列书名和“演义”系列书名可能都是从叶逢春本书名转化来的。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书名演变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原本的书名比较简单且统一,而后来的出版商出于标新立异等各种原因不断修改,使得书名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混乱,这样嘉靖元年本(或其祖本)的书名接近原本。
另一种可能是,原本的书名本来就是复杂而混乱的,而后来的整理者(或出版商)对复杂而混乱的书名做了简化和统一,因此以叶逢春本为代表的“志传”系列祖本的书名接近原本。
总之,书名的演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从复杂、混乱走向简单、统一;另一种是从简单、统一走向复杂、混乱。根据目前材料,还很难判断原本的真实书名。
根据《三国演义》两种书名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
根据《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演义”和“志传”这两种书名,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有两种思路。
l     从“志传”系列出发:几乎所有以“志传”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演义”书名
一些学者根据“几乎所有以‘志传’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演义’书名”,似乎可以认为:“志传”不是本源的,而是后加的,而“演义”才是原本的书名[9]。这个观点看似正确,但实际仍经不起仔细推敲。这只是一种可能,这个论据能否成立,关键是看反之是否成立,如果反之不成立,则这是“铁证”,其结论就成立。
但实际反之也是可能的,即《三国演义》原本可能同时含有“志传”和“演义”两种书名,“志传”系列版本一直保留了这两种书名。嘉靖元年本的改编者觉得这些书名太复杂,而将“志传”的书名全部删去,而只保留了简单的“演义”类书名。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的书名中几乎都含有“志传”书名,这也说明,罗贯中原本的书名完全可能含有“志传”字样。也就是说,反过来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演义”是原本的书名就不是“铁证”。
l     从“演义”系列出发:几乎所有“演义”系列版本书名都含有“志传”书名
从另一个角度看,和上述观点相反,除嘉靖元年本外的绝大部分版本(包括“演义”系列和“志传”系列)的书名都含有“志传”的书名。所以也可以认为:几乎所有以“演义”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志传”书名。这是否可以认为“志传”的书名是原本的书名?同样也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嘉靖元年本的书名接近原本,以后的版本都增加了“志传”的名称,这样嘉靖元年本书名接近原本书名。另一种可能是,原本就有“志传”书名,只有嘉靖元年本删去了“志传”的书名,其他版本都保留了下来,这样“志传”系列书名接近原本书名。这两种可能哪种可能性更大,很难判断。
所以,根据“几乎所有以‘志传’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演义’书名”,或“几乎所有以‘演义’命名的本子书名都含有‘志传’书名”,很难判别哪种版本书名是原本书名。
根据明人书目著录、笔记判断《三国演义》书名与版本演化
明人书目、笔记著录中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没有一种称《三国志传》。因此一些学者由此认为:《三国演义》原本的书名应该是《三国志演义》,而决不是《三国志传》[10]。这个观点看似正确,但实际经不起仔细推敲。
明人书目著录、笔记中统称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没有一种称《三国志传》是事实,但要注意:“演义”和“志传”代表了《三国演义》的两个发展方向,“演义”系列是为上层文人读者群服务的,刻印精美,印刷质量高。而上图下文的“志传”系列明显是为下层读者群服务的,印刷质量差。学者们所看的、著录、笔记的,肯定是“演义”系列版本,学者对那些为下层读者服务的“志传”系列版本,即便看到,大约也不会去著录、笔记的。所以决不能根据学者著录、笔记中是“演义”系列,就否定当时社会上没有“志传”系列的版本流传,也不能由此认为“演义”系列肯定早于“志传”系列。所以,仅根据明人书目著录、笔记的书名,很难判别哪种版本书名是原本书名。
事实可能是,罗贯中完成《三国演义》的写作后,肯定是先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以后才陆续出现为上层文人读者阅读的官刻《三国志通俗演义》系列,和民间书商刻印、为下层百姓阅读的“志传”系列版本。至于罗贯中原作是接近前者,还是接近后者,由于没有任何一种手抄本流传下来,无法判别,只有通过各种刻印本中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
总结
以上详细分析了《三国演义》各种版本的书名,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l     《三国志传》实际是《三国志史传》的简化;
l     叶逢春本的书名最复杂、混乱,产生原因是什么,根据现有材料很难判断。
l     《三国演义》原本书名是嘉靖元年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是叶逢春本的《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或《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根据现有材料也很难判断。
l     《三国演义》后期版本(“演义”系列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志传”系列各种版本)的书名都分别受嘉靖元年本和叶逢春本的影响。


[1]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与叶逢春刊本比较潭》,《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2] 刘世德《〈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李金泉《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版本研究》,《黄鹤楼前论三国》第16届中国《三国演义》年会论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
[3] 欧阳健《演义文体的典范——《三国志演义》,《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谭帆《演义考》,《文学遗产》2002年第二期;陈维昭《论历史演义单位文体定位》,《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一期;洪哲雄、纪德君《明清小说家的“演义”观与创作实践》,《文史哲》1999年第一期等。
[4] 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5]  黄霖、杨绪容《演义辨略》,《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6] 张志和《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年)。
[7] 陈翔华《〈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8]  刘世德《明人书目著录〈三国志演义〉刊本四种考略》,《富春江畔话三国》第十五届中国《三国演义》研讨会论文集》;欧阳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
[9]  欧阳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
[10]  欧阳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明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1-7 10:15 , Processed in 0.1403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