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陆逊,跃然呈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是一个守国抗御外侮的军事奇才形象,然其治国才能多屈就在其军事成就的光芒之下。 再读了一下陆逊传,静心的阅读曾经不耐烦跳跃的奏章谏言,透过例行公事的陈词和五色迷目的修辞,逐渐看到了另一个陆逊,一个朴实的治国者。其治国方略,我大概总结如下:
陆逊多次表明,民是国之根本,以此段话最有代表性“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陆逊注重农业,且不拘于书面,他曾经担任过屯田的官员,券督农桑。成绩突出。 在重视农业的同时,陆逊反对轻易动干戈。很多人看到他非凡的战绩,可是又多少人计算过,他阻止过或试图阻止过的战争有多少次?现举例如下:
孙权遣师征讨夷州,说白了这是一次孙权的对外扩张。陆逊反对这个计划,提出如下理由:地远偏险,水土不服,况且得到了没开化的土人作用不大。 陆逊劝孙权珍惜民力,发展农桑“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孙权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辽东的公孙渊主动进贡东吴以示效忠。一心扩张势力的孙权欣然同意,后公孙渊背盟杀害吴使,孙权暴跳如雷,待要举兵讨伐。陆逊力谏,长途路险,且有魏蜀虎视,讨伐不利。 孙权这才作罢。 陆逊的那番谏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他要顾及孙权君主的面子和情感,为他兜转圆场,将所有责任推到公孙渊身上,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伤害孙权自尊心的前提下,令其知晓讨伐公孙渊的决定并不可行。 陆逊在严厉斥责了公孙渊一番后,估摸到孙权消了气,随后又大赞孙权“神武之姿,诞膺期运”并把赤壁,荆州,夷陵的辉煌战史吹了一通,孙权心情越发显得舒坦。 陆逊见火候到了,话语委婉的转折,暗示远征的诸多不利,温言规劝孙权莫因小不忍而乱大谋。一句一句娓娓道来,看似细水长流的自如,实则是煞费苦心的绸缪,其中饱含的深情与担忧,孙权自然心知肚明,于是就坡打滚,收回成命。陆逊此举, 一方面表明孙吴不是那么懦弱任人欺负的,一方面避免了劳师动众,最后还可以将冷静理智,从谏如流的美誉加诸孙权。一举三得。 我常常想,面对盛怒的孙权,若是陆逊当时选择了沉默,白帝城托孤的一幕会否将在吴宫上演,那么陆逊的悲剧宿命是否有可能改写?不过,孙权也有可能悬崖勒马就是了。
吴国在与曹休交战的时候, 吴国大将朱桓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大胆而很具诱惑力的建议“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孙权极为心动,却因陆逊的否定而作罢。陆逊作战点到为止的风格,也许有人会看成一种保守甚至画地。 其实是一种量力而行,君子不涉险。所以可以保持不败。加上吴国赋税刑法较重,穷兵黩武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失去民众基础,即便一时获胜,何以能长久? 由此看来,陆逊不单纯是个军事家,他更富有远见的将经济,民心和军事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后来的丞相诸葛恪急于北伐,结果一溃千里,连累自身迅速垮台,或多或少缺乏了陆逊的这种远见。 即使是陆逊一举成名的夷陵之战,陆逊对兵败撤退到白帝城刘备并没有穷追猛打。当时陆逊是用担心曹丕蹑后作为不出兵的理由,但是联系上陆逊的民本思想和其他战役作风,就可以感觉到:曹丕,不过是部分的理由。 乃至孙权北伐,陆逊和诸葛瑾奉命攻襄阳,厚待俘虏民众,体贴入微,尽量将战争的伤害程度减小到最低。 或许,陆逊比不上刘备复兴汉室的雄心,比不上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比不上孙策的霸气,孙权的雄图,周瑜的大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力保江东这片乐土不受威胁。为了江东子民可以安居乐业,男耕女织,远离烦恼和恐慌。 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壮烈不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低调的。若非战火烧到家园,谁可预料一介书生的锋芒? 对他而言,打仗,更多是为了和平。这一番苦心,更说于谁人知?
这里的举拔并不局限于狭义的求一两个绝世智囊(譬如,刘备的三顾草庐,曹操于荀彧,许攸等等), 陆逊主张的选拔人才更具有一种普及的特征,正如他在山越问题上给孙权的建议中陈述的中所说的那句“克敌宁乱,非众不济”。 真正国泰民安,内无忧患,外无强敌,靠的难道是一两个呼风唤雨的神仙一样的天才吗? 靠的还是百姓大众,这正是“非众不济”的意义。吕蒙夺回荆州后,很多荆州人才尚没得到发挥才能的机会, 陆逊于是上疏孙权,请求“普加复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 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启用人才。在我看来,陆逊对人才的态度,一是众(普及),一是和(团结) 这种众与和的思想,陆逊吾道一以贯之。 除了普遍的启用之外,陆逊也有个人赏识的人才,好比骆统,丁奉,日后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另外,陆逊悉心教导的太子孙登,孙和,建昌侯孙虑都有千里马的潜质,可惜他们的结局不约而同的惨痛,想想真不禁长太息。
出生大族的陆逊对儒家的礼是很看重的,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当看到建昌侯孙虑在宫殿前造斗鸭栏,陆逊正色说“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这话说得是很重的,所以孙虑当即拆毁了那个小玩意。在我看来, 陆逊也并非是讨厌“奇技淫巧”的发明创造,担心的却是背后玩物丧志的隐患。 这和张昭顾雍拒绝和孙权喝酒哄闹一样的道理。 虽说重视礼,但陆逊绝非一个墨守成规的腐儒,也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清高者。在打仗方面多次显出他的灵活实用,早年平定山越之后,他颇有创意的采用了“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可谓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即便对待降敌及其家眷,陆逊也保持儒家君子的宽厚。 嘉禾五年,陆逊诸葛瑾攻打襄阳,陆逊遣将领周峻攻打石阳,所得俘虏,“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干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遣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邻境怀之,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备将裴生及夷王梅颐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 陆逊个人一生也严守君子的准则,不徇私,不贪功,不敛财,待人处事厚重,但于原则绝无逢场。他不会懂,正是他对原则的坚持,令他日后与孙权的君臣意见在歧路越走越远,直至悲剧散场。当然,错在对方。
减刑罚,轻薄赋,是陆逊一直主张,这是和孙权的一个大分歧。孙权是崇尚曹操那种重刑典的作风,他不止一次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是陆逊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民休息,他请求施德缓刑, 宽赋息调,陈词恳切, “臣以为科法严峻,下犯者多。顷年以来,将吏罹罪,虽不慎可责,然天下未一,当图进取,小宜恩贷,以安下情。且世务日兴,良能为先,自(不)〔非〕奸秽入身,难忍之过,乞复显用,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过记功,以成王业。昔汉高舍陈平之愆,用其奇略,终建勋祚,功垂千载。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
孙权说: “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今承来意,当重谘谋,务从其可。且近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书载‘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宁得以人废言而不采择乎?但谄媚取容,虽闇亦所明识也。至於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脩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於君也。” 上面这段话颇能反映孙权的立场,用重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在诸葛瑾传中记载,孙权竟然将陆逊对“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 的曹睿的重视归结为“伯言一小短”倒有点清尘浊水,南辕北辙。
从二十来岁开始扫平山越,陆逊力主给江东百姓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与北伐前的诸葛亮治蜀异曲同工,真应该叹息,江东朝中制肘太多,陆逊不仅很多策略没能贯彻实施,连他自己在做了仅仅一年宰相后就悲惨的离开了人世。但是,陆逊死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却因他生根并在继任的宰相手中成长,不论遇到多么的困难,即便面对暴戾的昏君,生死威胁,也没曾退缩的成长起来。 可能,金子都是沉默的, 说到名气,陆逊在历史上众多名丞相中可谓是最不起眼,但是爱他的人总会记得,他曾经福佑了过的土地上,受过他恩惠的人都会记得。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0 07:46 , Processed in 0.1792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