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是三国曹魏著名的经学大家。他曾遍注群经,对魏晋思想文化建设曾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关于魏晋哲学的研究过多将目光聚焦何晏、王弼的玄学,对魏晋时期经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使王肃这位经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几乎封尘于历史之中。而关于王肃的研究,所注意的也多是王肃仿造《孔子家语》与激烈的反对郑玄这俩点上。对于王肃的主要行迹、经学著述缺乏必要的严密考证,因而对王肃作伪及其反对郑玄的深层原因也不能作出合理的阐释,故笔者不揣鄙陋,特考论如下:
一、王肃的主要行迹
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王肃生于会稽,肃字子雍,父朗,官至位司徒。据《三国志》卷十三《王肃传》载:“(肃)甘露元年薨”,又《三国志》卷二十九《方技传》载:“肃年六十二,疾笃,众医并以为不愈。……而肃竟卒。”由肃于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卒年上推考,可知王肃生于汉兴平二年。另,据《三国志》卷十三《王朗传》曰:“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郎会稽太守。”《三国志》卷三十八《许靖传》裴注引《魏略》:王朗与文休书:“今有二男:大儿名肃,年二十九,生于会稽;小儿裁岁余。”故知肃生于其父会稽太守任上。
肃有八子,其显达者有恽、恂、虔、恺四人。《三国志》卷十三《王肃传》“子恽嗣。恽薨,无子,国绝。……咸熙中,开建五等,以肃著勋前朝,改封恂。”裴注引《晋诸公赞》曰:“恂兄弟八人。其达者,虔字恭祖,以功干见称,位至尚书。弟恺,字君夫,……终于后将军。”肃女适司马文王,又上文配置引《世语》曰:“肃女适司马文王,即文明皇后,生晋武帝、齐献王攸。”
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3年),肃18岁,《三国志》本传载其从宋忠读《太玄》,作《太玄解》。又曰:“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然另据《孔子家语集解序》曰:“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全三国文》卷二十三)可知肃初习郑氏学,后师从宋忠学。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肃26岁,出仕,任散骑、黄门侍郎。《三国志》本传曰:“黄初中,为散骑、黄门待郎。”具体时间无考,然曹丕即魏王位后,为取得世族支持,听取陈群建议,颁布九品中正制,为世族弟子打开仕途通道,是年正月,丕禅汉建魏,改元黄初,王肃出仕当在是年,或稍后。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父王朗卒,肃嗣父位(《三国志·王朗传》)。翌年,拜散骑常侍。(《三国志》本传)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肃36岁,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谏止,“于是遂罢” 。又《上疏陈政本》援引《甘肃》、《周官》强调“六卿典事”,“复五日视朝之仪,使公卿尚书各从事进。废礼复兴,光宣圣绪” (《三国志》本传)。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肃37岁,是年曹真卒。《三国志》卷三《明帝纪》:“(太和)五年……三月,大司马曹真薨。” 《全三国文》作太和四年,误。肃上《请为大司马曹真临吊表》请求按照古礼要求临吊:“可依旧礼,为位而哭之,敦睦宗族。”(《通典》八十一)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肃38岁,上(明帝)将幸繁昌,诏问:“受禅碑生黄金白玉应瑞不?”肃奏:“以始改之元年,嘉瑞见乎,于践祚之坛宜矣。”(《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九)又武宣皇后四年崩,至六年三月,有司以今年四月禘告,肃援引《春秋》,请“今当计始除服日数”(《全三国文》卷二十三),并答尚书难,陈殷祭之礼(《通典》八十一)。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肃40岁,山阳公薨,援引古礼,陈述“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于王者,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且汉总帝皇之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 (《全三国文》卷二十三)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肃41岁,上《论秘书丞郎志》援引古例,认为“中书郎在尚书丞郎上,秘书丞郎宜次尚书郎下。……此陛下崇儒术之盛旨也。”事在青龙中(《全三国文》卷二十三),故青龙凡五年,而系之是年。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肃42岁,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三国志》本传曰:“后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太平御览》卷二百三十三:“青龙之末,主者启选秘书监……诏肃以常侍领焉。”又《三国志》卷三《明帝纪》:“(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观。”故肃迁官当于是年。
景初元年(公元238年),肃44岁,上疏谏止大兴宫室,肃本传:“景初间,宫室盛兴,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刑杀仓率。肃上疏。” 《明帝纪》:“(元年)十二月壬子冬至……”裴注引《魏略》曰:“是岁……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使公卿髃僚皆负土成山。” 董寻上书谏止,王肃上书当在是年。又,是年司徒陈矫薨,矫本刘氏,养于陈氏。及其薨,刘氏弟子疑所服,以问肃,肃据于礼,答其问(《三国志》卷二十二、《通典》六十九)。
景初三年(公元240年),肃46岁,明帝崩于建始殿,殡于九龙殿。王肃据古礼,答尚书访(《全三国文》卷二十三、《通典》七十九)。
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肃46岁,“出为广平太守。下教问处士张臻为侍中,迁太常。”(《全三国文》卷二十三,《三国志》本传)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肃48岁,上书陈殷祭之礼,以《左传》之义驳郑玄据《春秋》以定祭祀之礼,曰:“如郑玄言,各于其庙,则无以异四时常祀,不得谓之殷祭……是以《左传》所谓‘禘于武宫’,又曰“烝尝禘于庙”,是四时祀非祭之禘也。郑斯失矣。至于经所谓禘者,则殷祭之谓,郑据《春秋》,与大义乖。(《全三国文》卷二十三,《通典》四十九)”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肃53岁,免官。按:《三国志》本传仅记“坐宗庙事免”,未言被免官的时间。考本传在“顷之,为待中,迁太常”句后又记曰:“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肃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可见,王肃免官于触犯曹爽集团有关。另,肃女嫁司马文王,免官可能亦于此事有关。而曹爽能够将其罢官,当是在他专权,司马集团暂时失势之后。爽与司马懿同受明帝遗诏辅佐曹芳,据《三国志》卷九《曹爽传》载:“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诸事希复由宣王。”可见,爽受遗诏辅政之初,并未专权。专擅朝政是在正始八年表现最为炽烈。《晋书》卷一《宣帝纪》:“八年……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所以王肃免官可能在此年或稍后,姑系之是年。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肃55岁,官拜光禄勋。《三国志》本传在“坐宗庙事免” 句后又记曰:“后为光禄勋。”从事理推之,王肃因触犯曹爽而免官,正始十年高平陵事变,司马懿一举铲除曹爽集团,原曹爽政敌,倾向司马集团者,皆获任用,故王肃官拜光禄勋,当在曹爽失势,司马集团专权之后,故系之是年。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肃59岁,徙为河南尹。《三国志》本传曰:“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 ’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徙为河南尹。”肃徙河南尹是在东关大败之后,考《三国志》卷四《三少帝纪》记:“夏五月,鱼二,见于武库屋上。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征吴。十二月,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可见东关之败是在嘉平四年十二月。王肃官徙河南尹当在此后,即嘉平五年初。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肃60岁,“持节兼太常,奉法驾。迎高贵乡公于元城。”(《三国志》本传)具体时间为是年十一月。是年,白气经天,肃劝司马景王“修己以安百姓”。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肃61岁,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三国志》本传曰:“明年春,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肃曰:‘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士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俭、钦起事在正元二年,王肃迁官当于是年。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肃62岁,卒。所存之文除上述涉及的以外,较重要的奏疏尚有:《上疏请恤役平刑》、《议祀圆丘方泽宜宫县乐八佾舞》、《郊庙乐舞议》、《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议》、《祀五郊六宗及厉殃议》、《已迁主讳议》、《诸王国相宜为国王服斩衰议》、《王侯在丧袭爵议》等。
通过王肃行迹考察可见:第一,王肃出身世族,除曹爽专权受短暂挫折外,基本上仕途得意,官职屡迁,这在本质上折射了魏代官僚体制以世族为核心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从建安到黄初以后官僚体制的变化;第二,王肃奏疏几乎涉及到魏所有重大事件,而且每件奏疏都是引述古文经学以证今,这既可看出其经学思想的立足点,也说明了王肃经学对魏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作为魏一代名臣之后,著名经学家王肃,本应是传统操守的恪守者,然而在魏晋易代之际,迅速从曹魏集团中抽身,而投靠司马集团,这也隐约反映了魏代士人人格操守依违两可的士风特点。这与汉末士风有显著差异。
二、王肃的经学著述
关于王肃的经学著述,《三国志》本传:“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所著凡七种,除《太玄解》为诸子儒学著作外,余皆为经典的经学著作。《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载王肃著作二十四种,《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另收一种,《通志二十略·艺文略》另收一种,凡二十六种。
1、易类:《周易》十卷魏卫将军王肃注(按:《隋志》另有《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下注: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疑二王即为王肃、王弼,书佚,录以备考)。凡一种。
2、书类:《尚书》十一卷王肃注(按:《唐书经籍志》载《古文尚书》十卷王肃注);《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按:《唐志》作《尚书释驳》五卷);《尚书义问》三卷王肃撰(按:《隋志》载《尚书驳议》下注:……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亡)。又《唐志》另载《尚书答问》三卷王肃注。凡四种。
3、诗类:《毛诗》二十卷王肃注。(按:此条下注云:梁有《毛诗》二十卷,郑玄,王肃合注);《毛诗义驳》八卷王肃撰;《毛诗问难》二卷王肃撰,亡。又《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第一》另载《毛诗奏事一卷》王肃撰。凡四种。
4、仪礼类:《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仪礼》十七卷王肃注;《丧服经传》一卷王肃注;《丧服要记》一卷王肃注;《礼记》三十卷王肃注(《新唐书》作《王肃注小戴礼记三十卷》);《礼记音》一卷王肃注(按:《隋志》之《礼记音》二卷下注: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梁有郑玄、王肃……各一卷……亡);《祭法》五卷王肃撰;《明堂议》三卷王肃撰(按:《隋志》载《三礼杂大义》三卷下注:梁有《司马法》三卷……魏太尉蒋济撰;《祭法》五卷,又《明堂议》三卷,王肃撰……亡)。凡八种。
5、春秋类:《春秋左氏传》三十卷王肃注;《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凡二种。
6、孝经类:《孝经》一卷王肃解。凡一种。
7、论语类:《论语》十卷王肃注(按:《隋志》之《论语》十卷下注:郑玄注。……又王肃……等注《论语》各十卷。亡);《论语释驳》三卷王肃撰(按:《隋志》之《论语释疑》十卷下注:梁有《论语释驳》三卷,王肃撰……亡);《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按:《唐志》作十卷);《圣证论》十二卷王肃撰。凡四种。
8、其它儒学类:《扬子太玄经》七卷王肃注(按:《志》之《扬子太玄经》十卷下注:梁有……《扬子太玄经》七卷,王肃注,亡);《王子正论》十卷王肃撰。凡二种。
9、别集类:《魏卫将军王肃集》五卷。凡一种。
总括《隋书·经籍志》等所载,王肃之经学或儒学类著作共二十六种,至隋代已亡佚八种,《唐书·经籍艺文合志》及《通志二十略·艺文略》所载两种不祥存佚;别集一种,存。通过统计我们不难看出,王肃的学术研究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以经典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上的经学或儒学著作,大多为汉代以来最受重视的经学著作,这既不同于他所“不好”的郑玄经学,也不同于他所师承的宋忠经学。宋忠和郑玄除研究经学于儒学以外,还旁及史学及其它学术。如《隋志》载有《世本》二卷宋忠注;《九宫经》三卷郑玄注;《九宫行棋经》三卷郑玄注等。因为王肃经学列于官学,所以王肃经学的这一特点实质上也反映了魏代官方经学发展的特点。第二,经学研究在魏成就最大。《三国志》本传:“明帝时大司农弘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引《魏略》“以遇及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等七人为儒宗”。贾、薛、隗、苏四人《三国志》无传,可见他们虽称一代儒宗,但其实影响并不大。而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同上)《隋志》另载董遇注《周易》十卷,亡。邯郸淳“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三国志》卷二十一《刘桢传》注引《魏略》)苏林“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间危疑,林皆释之。”(《三国志》卷二十一《刘劭传》注引《魏略》)乐详“今《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详所撰也。……别受诏与太史典定律历。”(《三国志》卷十六《杜恕传》注引《魏略》)以上诸人,所学所治杂博,严格来讲都不能算作是地道的经学家,而其成就更是无法与王肃相提并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