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罗贯中的著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整理总结自明清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该课题,于《三国演义》、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等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文献学 罗贯中 著述研究 小说史 小说创作艺术 根据明清文献载述及部分作品明清刊本的题署,罗贯中大率编撰创作过乐府与隐语(见《录鬼簿续编》。今皆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部杂剧(见《录鬼簿续编》。后两种已佚);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内的“小说数十种”(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续文献通考》),一说罗贯中有“十七史演义”(郑振铎语)。就今存可见者论,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题记间涉罗氏的尚有以下几种:1.《赵太祖龙虎风云会》;2.《水浒传》;3.《隋唐两朝志传》;4.《三遂平妖传》;5.《残唐五代史演义传》;6.《小秦王词话》;7.《说唐传》;8.《粉妆楼》等。罗贯中的著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因此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但由于明清文献的载述多为断简残编,且多“故老传闻”,部分作品的明清刊本的题署又因商业性等因素带有假托成分,不能全信,因此,自清以来,就有众多研究者对之进行了质疑和考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兹分述如下。 一、《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这是罗贯中现存的唯一一部杂剧作品。该杂剧的名目最早著录于明代无名氏(一说贾仲名)编的《录鬼簿续编》,正名一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现存的五种明代刊本,均题“罗贯中撰”(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卷一)。王国维《曲录》也以为“元罗本撰”。惟清钱曾据《太和正音谱》列入元无名氏剧目下。此剧共四折一楔子。叙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将帅所爱戴,因而奠立新朝事。 关于该剧的作者——罗贯中和创作时间——元末,学界几无异议。并且研究者均把它看作是研究罗贯中生平及思想的重要而可靠的资料。 澳大利亚柳存仁认为此剧“实可为吾人研究罗贯中文字之起点”(《罗贯中讲史小说之真伪性质》,原载197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8卷1期;收入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援引柳氏观点及论述均出该文,不再一一注明)。陈铁民也认为“现存研究罗贯中思想的唯一重要和可靠的资料,就只有《风云会》了”,“它对于我们探索罗贯中的思想和《三国演义》的倾向是颇有帮助的”(《〈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与〈三国演义〉》,载《文学评论丛刊》第十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刘世德比较了《风云会》和《三国志演义》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的重合后,认为“它们是处于同一个作家的笔下的两部作品”。“《风云会》不但有助于我们对罗贯中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认识和评价,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对《三国志演义》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艺术特征的认识和发掘”(《夜话三国·罗贯中写过哪些作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二、《水浒传》 罗贯中著述的研究中,最复杂的无过于《水浒传》了。综观明中叶以来的研究,主要有“施耐庵编纂说”、“托名说”、“施、罗合作说”、“罗贯中编纂说”等四类观点。除“施耐庵编纂说”与罗贯中明显无关外,其余几种说法均于罗贯中有涉。兹简述如下。 (一)“托名说” “托名说”之“‘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胡适1921年《水浒传考证》)、“疑施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鲁迅1923年《中国小说史略》)、“集体创作”(日本松枝茂夫、聂绀弩、徐朔方、何心、冯雪峰等)、“郭勋托名”(戴不凡1975年《疑施耐庵即郭勋》,张国光系列论文)等观点认为明版《水浒》不管是署为施耐庵还是罗贯中,都是他人托名。 “托名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施耐庵”是罗贯中之托名。罗尔纲、王晓家都认为“施耐庵”是罗贯中为避文祸而作的化名(具体详“罗贯中编纂说”)。顾文若、焦中栋则受《录鬼簿续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等语的启发,认为“‘施耐庵’是罗氏采用了谐音法,将‘是乃俺的本’(这是我的本)隐谐为‘施耐庵的本’”,是罗贯中“根据杭州风俗做的一个隐语”(《“施耐庵”为罗贯中托名》,载《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文章提供了一个很有启迪意义的思路,但就论述而言,尚显单薄。 (二)“罗贯中编纂说” 该说早在明人著作中就已有记载。郎瑛(1487-1566)《七修类稿》卷二十五有 “史称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莫抗,……罗贯中演为小说,有替天行道之言”之语;田汝成(约1503-?)《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载“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王圻《续文献通考》(编成于1586年)卷一百七十七、起北赤心子汇辑《绣谷春容选锲骚坛摭粹嚼麝谭苑数集》卷六等均有类似记载;汪道昆(1525-1593)于万历己丑(1589)年作的《水浒传叙》中提出:“故老传闻: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载“今读罗(贯中)《水浒传》,从空中放出许多罡煞,又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清人文献也不乏此类记述。周亮工(1612-1672)《因树屋书影》卷一“故老传闻:‘罗氏为《水浒传》一百回……’”;钱曾《也是园书目》第十卷载“旧本罗贯中《水浒传》二十卷”;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说“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传》”。 近现代持“罗贯中编纂说”者认为《水浒传》主要作者实是罗贯中,而施耐庵仅是托名。1982年罗尔纲在《水浒真义考》(《文史》第15辑)中据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今读罗《水浒传》,从空中放出许多罡煞,又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之记载,证明罗贯中所写的《水浒传》为七十回本,即从洪太尉误走妖魔起到梁山伯英雄惊恶梦止,并没有招安、征辽、征方腊的内容。《水浒》写了农民革命,罗氏“为了避祸,就捏造了一个乌有先生施耐庵为著者,而把自己放在‘编次’之列。”他又把罗贯中的《北宋三遂平妖传》与七十回本《水浒传》对勘,发现《三遂平妖传》中的二十一篇赞词,竟有十三篇与《水浒传》里的赞词相同,证明七十回本《水浒传》实为罗贯中所作(《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见《学术月刊》1984年第10期)。 王晓家在《〈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载《水浒争鸣》第二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一文中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艺术特色、人物命名与绰号、回目等方面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勘后,认为“《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出于同一人手笔,即都由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前,《水浒传》创作于后,表现了作者世界观上的变化和创作上的成熟”,“施耐庵”是罗贯中“为逃避文网虚构出来的”。 (三)施、罗合作说 该说最早也见于明人文献。各种明版《水浒》的署名,也不外施耐庵、罗贯中二人,不过有的合题,有的分题罢了(见下)。因而不少学者坚持施、罗合作说,但二人如何合作,孰前孰后,则又有三种不同观点。 1、施作罗续说。金圣叹删评《水浒》时即提出古本七十回乃施耐庵作,后二十九回乃罗贯中续,“笑煞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从而删去后二十九回。后世学者对金圣叹腰斩《水浒》事或誉或毁。与金氏同时的周亮工(1612-1672)于《因树屋书影》一书中辩其谬误说:“近金圣叹自七十回之后,断为罗所续,因极口诋罗,复伪为施序于前,此书遂为施有矣。予谓世安有为此等书人,当时敢露其姓名者,阙疑可也。定为耐庵作,不知何据?”但不少人仍接受这种施作罗续说。如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继成一百二十回”。1916年钱静芳《水浒传》序:“《水浒》实元季施耐庵先生撰。罗所编者,特征四寇之水浒耳。”(南京大学1975年印《水浒研究资料》)郑振铎认为,水浒故事在施耐庵的笔下只有梁山泊聚义始末部分,而征方腊是罗贯中添加上去的(《水浒传的演变》)。 2、施著罗编(改)说。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的《水浒》百回本的作者题为“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明郎瑛(1487-1566)《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薄》,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明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先生(按:指施耐庵)之著作,有《志余》、《三国志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李卓吾(1527-1602)《忠义水浒传叙》中称:“施、罗二公传《水浒》。”郭勋(1475-1542)刻本则题为“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刊《水浒》署“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刻《忠义水浒全书》一百廿回也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论者多认为,所谓“的本”即“真本”,即施耐庵原著本。何满子说:“集撰,就是集合短篇话本的《水浒》故事而撰成长篇小说之谓。”(《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如此看来,“的本”也好,“集撰”也好,都表明施耐庵是《水浒》的主要作者,而罗贯中仅是对施耐庵原著作了一些加工而已。但也有人认为,“的本”之“本”乃话本,施耐庵仅草就水浒话本,而罗贯中才是小说《水浒》的主要作者。郑振铎说:“施氏的《水浒传》也许只是一个未刊的底本,由罗氏整理编次而流传于世的。”(《宋元明小说的演进·罗贯中及其著作》,原刊于《青年界》1931年3月一卷一期,后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霖说:“施耐庵虽是今知《水浒》作者的‘始祖’,但他只是将当时流传的《水浒》故事简单地编集联缀成一本而已。”“《水浒》最后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就完全离不开罗贯中、郭勋等人不断的、全面的加工。”(《复旦学报》1982年第5期)澳大利亚柳存仁亦持“施著罗编说”,但又提出“此当指《水浒》之原型简本”,但以百回本为代表的繁本系统《水浒》,则“不能认为罗氏之作品”。周维衍认为,经罗贯中加工、定稿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公元1371至1377)之间(《〈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学术月刊》1984年第7期) 3、罗作施改说。1930年李逸侯提出,明初罗贯中作了一百回本《水浒》,明中叶时施耐庵“运用他高明的文学技术和伟大的创造力”创作了七十回本的《水浒》(1930年上海三民公司版《水浒传》卷首)。195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卷首《关于本书的作者》也说:“施耐庵是就罗贯中的原本或接近原本的某本(百十五回本中的大部分)加工改写成的。”其主要理由是:《水浒》先简后繁,而简本仅题罗贯中,繁本则施罗并题,可见罗氏先作,施氏后改。1982年章培恒提出罗贯中是元中叶人,而施耐庵生活于元末明初,罗长于施数十岁,故可以定罗前施后,罗作施改(《复旦学报》1982年第6期)。 三、《小秦王词话》 一名《大唐秦王词话》。据陆世科序,可知今所见本题“澹圃主人编次,清修居士参订”者,实诸圣邻所重编。序文作序者名姓下有丁未进士图章。柳存仁据《明进士题名碑录》,知此丁未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此认为“此词话本之写定,实在罗贯中死后多年”。“今本《大唐秦王词话》不惟取资于《三国志演义》,抑且模拟《水浒》之情节、故事,如出一辙”,因此“在此本《词话》之前,明代或有一旧本先于此本者”,这不仅因为“陆世科之序云诸圣邻‘挥霍遗编’”,柳先生还举出《水浒》中的间接证据和《词话》中的直接内证加以证明。总之,今本《大唐秦王词话》只一部分可确定为罗贯中作。 四、《隋唐两朝志传》 一名《隋唐志传》,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今存《隋唐两朝志传》为明万历己未(1619年)姑苏龚绍山刻本,藏日本东京尊经阁文库。书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首杨慎序,次为林翰序。林序云“《三国志》罗贯中所编;《水浒传》则钱塘施耐庵集成。二书并行世远矣。逸士无不观之。唯唐一代阕焉,未有以传,予每憾焉。前岁偶寓京师,访有此作,求而阅之,始知实亦罗氏原本。因于暇日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于风化者,悉编为一十二卷,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是为罗氏所作说之发端。此书记隋末及唐一代事,至僖宗乾府五年而止。 郑振铎根据自己收藏的明刊本的内容及“批评《唐传演义》卷之一终”的尾记,结合清人褚人获在其重订的《隋唐演义》序中之关涉小说内容语,认为“《唐传演义》或当是罗氏原书之名”。“其风格与《三国志演义》是完全相同的,出于罗氏之手,当无可疑”(《宋元明小说的演进·罗贯中及其著作》)。 孙楷第认为该书似“出于罗贯中《小秦王词话》”,“多仍罗氏旧文”“且即此书九十一回以前观之,其规模间架,亦犹是罗贯中《词话》之旧”,“其增唐末事,当即万历间书贾所为。所载翰序,盖依托耳”(《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卷三)。 柳存仁通过《隋唐志传》与《三国演义》在内容、文字方面的比勘,“发现《隋唐志传》在故事情节关目及用语方面,俱于《三国》倚赖甚深”。根据两书中有关史事的考释,柳先生认为“现存本《隋唐两朝志传》之前别有更早之《隋唐志传》,后者之时代大约与《三国志传》旧本之时代相去甚近”,而旧本《隋唐志传》则可能为罗贯中所作。 沈伯俊则在仔细点校的基础上,提出明显相反的观点。他通过对《隋唐志传》与《三国演义》雷同情节、语句等的详细考查分析后,认为《隋唐志传》抄袭了“叶逢春本或由它派生的版本”,“最早也只能出现在嘉靖二十七年以后”,因此“绝非罗贯中所作”。(《〈隋唐志传〉非罗贯中所作》,载《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考证精详,论断可信。 五、《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一名《残唐五代史演传》、《残唐五代志传》、《五代残唐》,六十回,有八卷本、六卷本、十二卷本之分。现存十三种版本,均题署“贯中罗本编辑”。其中“李卓吾批点”的明刊本是现存的这种小说最早的本子,而所谓的“玉茗堂批点”本其实就是“李卓吾批评”本(陈国军《〈残唐五代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为叙五代时史实的一部小说,其叙述直接于《隋唐志传》之后,起于黄巢的不第,终于宋祖的代周,中心英雄是李存孝。 郑振铎《中国小说提要·残唐五代史演义》称此书“文辞很粗卑,乃学《三国演义》而未能者”,“大约所谓罗本、汤显祖、卓吾子,都是托名的,决不是真的出于他们之手”(《鉴赏周刊》第十四期,1925年9月7日,后收入《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赵景深也基本认同郑振铎的这一观点(《残唐五代史演传》,作于1935年秋,后收入《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10月版)。但1931年郑振铎又认为“《残唐五代演义》至今仍为罗氏原本的面目,并未有人加以删润过”(《宋元明小说的演进·罗贯中及其著作》)。 柳存仁从故事情节、地方口语、典章术语、文字表达等方面与《大唐秦王词话》、《三国演义》、《水浒传》比勘后,认为《残唐五代演义传》可能为罗贯中所作,“然现存之本已经他人窜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已普遍认为罗贯中不是该书作者。如高尔丰、沈伯俊、曾良等比较了《残唐》与《三国》、《水浒》、《五代史平话》的文字、情节后,认为《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绝非罗贯中的作品”(高尔丰《〈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作者释疑》,载(《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3、4合期;曾良《〈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散论》,载《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沈伯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前言”》,载《明代小说辑刊》第3辑第1册)。 陈国军根据该作品现存十三种版本的特征和由余象斗刊刻的窜入周静轩咏史诗的《三国志传》、《唐书志传》、《南北两宋志传》等相互衔接的历朝演义的刊行年代以及《盘古志传》余季岳跋语,认为《残唐》是建阳余氏家族几代人的自觉的、共同的、有目的的集体创作、出版工程《帝王御世志传》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刊行、创作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八年后,显然《残唐》的作者绝非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陈国军的考证环环紧扣,详实有据,结论令人信服。 六、《北宋三遂平妖传》 今存四卷二十回本(唯钱塘王慎修刊本)和四十回本两种,题“东原罗贯中编次”,后者犹有题“明陇西张无咎校”或“明东吴龙子犹补”诸本。叙宋仁宗时,贝州王则作乱,为文彦博所平事。因王则之平,得力于诸葛遂智、马遂及李遂,三人皆名“遂”,故曰“三遂”。 迄今,学术界都没有彻底否定罗贯中之于该书的著作权。争论的焦点主要在罗贯中创作的原本问题上,大致形成了三种意见。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三遂平妖传》原本已不可见,冯梦龙在王慎修补二十回本基础上增改而成四十回本。柳存仁、徐朔方等也持类似看法(徐朔方《〈平妖传〉的版本以及〈水浒传〉原本七十回辩证》,《论〈金瓶梅〉的成书及其他》,齐鲁书社1988年版)。 孙楷第则认为四卷二十回本“为罗贯中原本”,“明季冯梦龙增其书为四十回”(《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罗尔纲、陆树仑、段春旭等也持完全相同的看法(罗尔纲《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陆树仑《〈平妖传〉版本初探》,载《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段春旭《〈平妖传〉散论》,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 欧阳健则从作品的“叙”、人物及情节等六方面论证后认为:四十回本,应是罗贯中的原本,而二十回本,则是后世书商对四十回本滥加改删的产物(《〈三遂平妖传〉原本考辨》,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辑)。 七、《说唐传》 《说唐传》共六十八回,现存最早的刊本刊行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题署为“庐陵罗本撰”。始于秦彝托孤及秦叔宝、程咬金幼年事,中叙瓦岗寨聚义,最后以唐太宗削平群雄登位为帝结束。 郑振铎通过比勘认为《说唐传》“似乎没有什么确证,可以指实其为罗氏所作”(《中国文学史》第四册)。赵景深《〈说唐传〉非罗贯中作》(作于1933年,收入《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10 月版)也认为《说唐传》不可能是罗贯中所作:第一、方言不合。《说唐传》中有许多江浙方言,而据《录鬼簿续编》,罗贯中为太原人。第二,影响极少。在元曲里,演唱《说唐传》里面的故事极少,且大都与原书不合。而到了清朝,几乎可以说全部《说唐传》都有了京调,并且与原书几乎完全吻合。刘世德也认为这是一个伪托的作品(《夜话三国·罗贯中是哪里人》)。 八、《粉妆楼全传》 八十回,现存清嘉庆二年宝翰楼刊本、光绪三十二年泉城郁文堂刊本。题“竹溪山人撰”。叙罗成之后罗灿、罗焜之事。竹溪山人序云“前过广陵,闻世俗有粉妆楼旧集,取而阅之,始知亦罗氏纂辑,而什袭藏之,未以示诸人者也”,盖即罗贯中所撰之由来。谢无量谓是罗贯中叙自家先代故事的专书(《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郑振铎则认为“不象是罗氏的著作”(《宋元明小说的演进》)。柳存仁认为“大约撰人还是这一位重加厘定谱而叙之的竹溪山人靠得住些”(《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参考文献] 朱一玄,刘毓忱 .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 .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郑振铎 .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C]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沈伯俊,谭良啸 . 三国演义辞典[M] . 四川:巴蜀书社,1989. 刘世德 . 夜话三国[M] .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陈其欣 . 名家解读三国演义[C] .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黄俶成 . 施耐庵与《水浒》[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沈伯俊 . 三国演义新探[C]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原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0 23:10 , Processed in 0.1269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