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传:
引用: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甘后传
引用: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妄。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阪,于时困偪,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将,嫔妃作合,载育圣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时,笃义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远飘飖,特遣使者奉迎。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以到,又梓宫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臣辄与太常臣赖恭等议: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不忘其亲,所由生也。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灵夫人为昭灵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贵人,尊号曰恭怀皇后,孝愍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号曰灵怀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辄与恭等案谥法,宜曰昭烈皇后。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武帝纪:
引用:
(曹操)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
先主传:
引用:
(曹操)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看三国志以上传记,令我对关羽降曹,在曹日子和亡归刘备这个过程产生了不少疑惑。
1。关羽降曹并非因为保护刘备家眷,因为武帝纪说的很明确,曹操先破刘备时就已经获得刘备的妻子。之后,曹操才攻打关羽镇守的下丕,并擒获关羽。
2。既然刘备的妻子被擒,那么关羽在曹营时是否保护了刘备妻子?我看未必,看甘后传里说了刘备曾“数丧嫡室”,且甘后本身一直到死也只是刘备的一个小妾,一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上表奏请正其后位。换言曰,以甘后当年卑微的身份,在当年曹操所谓的“获刘备妻子”的名单里是完全有可能被忽略掉的。而刘备当时的现任夫人应该是糜夫人(见糜竺传),但糜夫人在<二主妃子传>里却只字不提,加之甘后传里的那句“数丧嫡室”,想必是没能逃此劫难。在有记载的其他几个夫人都是刘备后来娶的。总体上说,看<志>里的种种记载,我们没有根据说关羽保护了刘备的家眷,甚至最大的可能是刘备家眷早已被曹操杀害。
3。既然关羽不是为保护刘备家小,那么又为何投降呢?还有,关羽投降时是否如演义一样,和曹操有过什么他日回归刘备的约定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羽和曹操的约定应该是肯定有的,甚至里面包括了什么“降汉不降曹”云云。不然曹操不会见关羽无久留之意,还那么诚心地派张辽去询问。后来关羽离开曹操时,大家想去追杀关羽,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试想,张合在官渡降曹之后,曹操能允许他朝三暮四地想着回归袁绍么?在这个问题上,沮受的下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我认为关羽在下丕的投降应该是有条件的,而不是被曹操擒获,无奈而降。至于曹操对他甚厚,他还成天想走,自然要报答曹操,也就是他豁出性命“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的动力。之后,关羽虽离曹操而去,亡归先主,虽然没有演义保护二皇嫂那么生动,却也难的他舍弃功名富贵(且不论斩颜良后给的汉寿亭侯,刚降曹操就给了个偏将军,周瑜呕心沥血了一辈子也不过如此职位)而不忘节义。
以上说法是自我感觉最合乎逻辑的想法,但仍有几个疑点,望诸公指教:
1。关羽斩颜良时是否知道刘备在袁绍处?关羽传里的感觉是,关羽杀了颜良马上就去袁绍军中投刘备了:及羽杀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这话里话外没有什么关羽等消息的时间啊。另外,按先主传记载,刘备在支援刘辟时被曹仁击败后,曾经一度回到河北,关羽也应在其身边。袁绍没因斩颜良的事情找麻烦,还算真给面子!
2。虽说我用张合VS沮授的例子,给予了关羽是有条件降曹的理由。但我认为此说法仍有不充分之处。比如说先主传和关羽传里都提到的“禽羽以归”,就充分说明了关羽的确有一段时间应该是俘虏身份的。既然如此,依关羽的秉性,为何没有选择求死?另,关羽又拿什么价码说服曹操,令曹马上就封他了偏将军,甚至还准许其以后回归刘备?(这里不由地想起是否关,曹共同的红颜知己秦夫人从中为此周旋过!呵呵,戏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