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正统思想的影响,历代统治者从维护正统这一观念出发,曹操历来被看成篡汉的“奸雄”,与西汉末年的王莽并提,合称“操莽”。毛泽东却力排众议,恢复其历史的真面目、尽可能给曹操等所谓“反面人物”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地论述他们的功过。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作了不少批注: 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板,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视一弥衡。”此为近之。 曹操结束汉末豪强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作土皇帝,孟德不为也。杀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敢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态度鲜明地否定了对曹操的攻击。认为多是缺乏历史依据的不实之词。李白诗中所说的弥衡,是东汉末年的狂士,恃才傲物,放荡不羁,曾大骂曹操。而操以其素有才名,不忍杀之,遣送到刘表处,被表部将黄祖杀害。李白的意思是说魏武经营天下,雄视八极,只有一个弥衡“蚁视”他。 1959年,我国文史界曾在报刊上展开一场很大的关于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赞成给曹操翻案的,以郭沫若、翦伯赞为主,得到毛泽东等大多数人的赞同。他们认为,从历史上看,特别是在一般人民大众心目中,曹操形象的定位确实与《三国演义》有关,在政治上被描绘成奸相、奸贼、汉贼,在人品上,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更令人难以接受。所谓“正统”观念,使这个杰出的历史人物遭受了不白之冤。而《三国志》的叙述则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毛泽东说,因为《三国演义》通俗、生动,看的人多,加之旧戏上演三国戏也都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臣。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都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 1954年,毛泽东到北戴河,在与保健医生徐涛的谈话中就提过为曹操翻案的事。他对徐涛说: “嘿嘿,你不知道吧?曹操是个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他毫不客气地指斥将曹操说成“白脸奸臣”的说法为“屁话”,他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肝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毛泽东想得很远。他不是只想一个曹操的翻案问题,他是要用唯物辩证法、历史的唯物主义,改变过去的、长期的某些固有观念。 毛泽东在讲话中还多次推崇曹操的“多谋善断”,很会用人,又多次提到曹操的谋取士郭嘉“多谋善断”。他在1959年3月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了曹操败于赤壁、思念郭嘉的故事。 毛泽东说,《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则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又叹息说:“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 毛泽东教导基层干部,既要多谋——多听群众意见,发扬民主作风,又要善断——正确集中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失时机地作出判断与选择。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1959年7月初刚上庐山时,毛泽东谈起大跃进、高指标问题,毛泽东引用了“曹操倒霉遇蒋干”的典故:有些问题不能全怪下面,怪各个部门,否则,人们会象蒋干那样抱怨:曹营的事难办得很啊! 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与东吴水军都督周瑜曾是同窗好友。赤壁大战前夕,蒋干自告奋勇到东吴去说降周瑜,并打探军中虚实。周瑜明白蒋干的用意,将计就计,伪造曹操手下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投降信,故意让蒋干窃得,连夜回到曹营报与曹操,曹操见信,未加思索就把蔡瑁、张允杀了,使曹军失去了懂得水战的将领,是赤壁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蒋干还以为给曹操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除去了内奸,正欲讨功请赏,被醒悟过来的曹操痛骂一顿。 所以毛泽东幽默地说:“曹营的事难办得很啊!”。 毛泽东用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借古喻今,使在座的人在笑声中感到十分轻松。 文革中,1970年3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3月8日提出的关于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在此期间,林彪却让他的秘书给毛泽东打电话说: “林副主席建议,毛主席当国家主席”。 4月下旬,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他不当国家主席,也不设国家主席。他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毛泽东引用这个典故,一针见血,揭穿了林彪自己想当国家主席是别有用心。 曹操的功业,毛泽东作了充分的肯定,在批注中说得很清楚.对于曹操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具有“建安风骨”的诗词,更加欣赏。 毛泽东在1954年7月给李敏、李讷的信中说:“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这里所说的“碣石诗”,就是著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河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在同子女的谈话中曾经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洒脱,应当学习。” 又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滩上漫步时,想起了曹操的诗。就念念有词地背诵起来,并酝酿创作了他的名篇《北戴河·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首词触景生情,壮歌抒怀,肯定和追忆了魏武的千秋功业,继承和超越了魏武的豪气和诗风,读之令人缅怀千古、荡气回肠,抚今思昔,感慨系之。 1961年8月,毛泽东在给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秘书胡乔木写信,劝他安心养病。信中说:“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忧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这几句诗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中说,神龟虽然长寿,还是有生命结束的时候,腾蛇虽能乘雾而行,但终究会化为灰土。生与死,是世上万物、哪怕是“神物”都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然而,良马虽已“伏枥”难行,却仍有一日千里之志;志士虽已到迟暮之年,其雄心壮志仍然如故。明知衰老,死期将至,但仍雄心勃勃,奋斗不息。因为万事万物虽然盛衰生死有期,但并不全受天支配;一个人如果懂得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就延年益寿,化有限为无限,精神永远得到满足。在曹操的诗中,天道与人事,有限与无限,客观规律与主观作用,都得到了对立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意识,抒发了积极向上的内心情感和人生哲理,表现了曹操对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刻感受。 毛泽东用这几句话劝说胡乔木注意养身之道,学习曹操的放达、乐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克服急躁情绪,安心休养,无疑起着极大的教育鼓舞作用。 相关链接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在与黄巾军作战中起家,献帝初平二年(192年)据有兖州,并收编青州黄巾,用其精锐建成「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将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争战中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他收降了张绣,击杀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退回北方。以后又打败关中的韩遂、马腾。他在北方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专营,使辖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军事上,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在战略战术及军事理论上都有建树。他还擅长诗歌,一些作品如〈短歌行〉等更是千古名篇。曹操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郭 嘉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
“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冶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是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是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无怪乎曹操听后赞不绝口,“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遂“表为司空军祭酒”。 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随曹操平定乌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谥贞侯。 郭嘉跟随曹操11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君臣相得,亲密无间。郭嘉说曹操:“真吾主也。”曹操说郭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病重“太祖问疾者交错。”不幸而死,曹操“临其丧,甚哀”,并不无惋惜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拟交郭嘉以治国安邦之任,可见曹操是多么赏识其才。郭嘉死后不久,曹操上表朝迁,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的功绩,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述追赠郭嘉封邑。 郭嘉英年早逝,给曹操的统一大业以很大影响——至少是曹操认为这样。次年曹操赤壁失利,还深情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望鹦鹉洲怀弥衡 (唐)李白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弥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 落笔超群英。 铿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薰不忍生。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1 02:15 , Processed in 0.1486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